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學科概況
材料是所有產業(yè)的基礎和先導。為實現(xiàn)“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的創(chuàng)新價值鏈,秉承“把科技變?yōu)樯a力”的建所使命,我所重點布局和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目前,本學科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具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涵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2個二級學科),同時擁有材料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在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yè)具有授予同等學力申請博士、碩士學位權限。2004年開始,掛靠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招收培養(yǎng)研究生;2008年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得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yè)學位授權點;2011年獲得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yè)在職申請學位審批權限;2012年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本學科已建立了一支由海內外高級人才領銜,年齡職稱、學歷學位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科研團隊。現(xiàn)有中級以上專職科研人員13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2人,副高級職稱35人,博士生導師48人,碩士生導師3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83人?蒲腥藛T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6人,浙江省“****”8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中科院“國際創(chuàng)新”團隊1個,浙江省“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3個,寧波市“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5個。
本學科擁有發(fā)改委“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已具備了材料制備、熔煉、合成、加工成形、分析測試的系統(tǒng)條件,產生了新型阻變存儲材料探索、氧化物薄膜晶體管、高功率透明陶瓷窗材料、微驅動技術、多功能造影劑制備技術、超硬碳膜材料與裝備研制等一批原創(chuàng)性基礎研究成果,取得了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分布式發(fā)電與供能系統(tǒng)技術、石墨烯和磷酸鐵鋰的應用研究等一批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本學科已與企業(yè)共建工程技術中心30余個,成為中國南車、德國Bosch公司、美國GE公司、寧波韻升等國內外大企業(yè)的重要合作伙伴,為地方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本學科十分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每年都選派多位科研人員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或國際交流,舉辦大型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同時,也通過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計劃等合作形式,從全球積聚一批海外知名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所兼職、合作研究、短期訪問。
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51人,碩士研究生155人。
二、學科內涵與特色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一門以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多個層次研究物質的物理、化學行為與規(guī)律,致力于先進材料與相關器件開發(fā)的工程學科。本學科將應用現(xiàn)代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計算技術,研究材料科學中的物理與化學問題,著重研究材料的微觀組織結構和轉變規(guī)律,以及它們與材料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能之間的關系,并運用這些規(guī)律改進材料性能,研制新型材料,發(fā)展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探索從基本理論出發(fā)進行材料設計、加工制備。
通過圍繞下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2個二級學科開展研究工作,本學科已形成以新材料探索、技術集成、工程化和向產業(yè)化轉移為一體的專業(yè)特色。各學科專業(yè)研究方向包括:
(一)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
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設有5個研究方向:
1、功能材料與納米器件
該學科方向以納米功能材料可控裝備為基礎,以材料性能優(yōu)化和調控為重點,以發(fā)展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和器件為終極目標,重點開展的研究方向有:納米材料功能化與應用技術、三維納米結構與器件、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功能氧化物薄膜與器件、傳感技術與環(huán)境檢測、生物醫(yī)學成像、檢測和治療材料以及高性能熒光粉等。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崔平研究員、許高杰研究員、李勇研究員、秦祿昌研究員、吳愛國研究員、曹鴻濤研究員、黃慶研究員、解榮軍研究員、蔣俊研究員、林恒偉研究員、郭建軍副研究員、諸葛飛副研究員、程昱川副研究員、孫愛華副研究員、王彪副研究員、胡春峰副研究員、梁凌燕副研究員。
2、磁性材料與應用技術
該學科方向主要開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產業(yè)化關鍵技術、高性能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研發(fā)與產業(yè)化、磁性納米材料的制備技術及其應用、磁電敏感材料與磁性傳感器、磁性材料失效與表面防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李潤偉研究員、閆阿儒研究員、沈寶龍研究員、劉平研究員、宋振綸研究員、丁軍研究員、張健研究員、杜娟研究員、詹清峰研究員、陳斌副研究員、陳仁杰副研究員、劉興民副研究員、常春濤副研究員。
3、表界面化學與物理
該學科方向是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對材料表面的化學組分、結構、形貌等進行主動設計和調控,以獲得特殊物理化學特性的功能表面。目前技術手段主要有氣相沉積、液相沉積、激光涂覆、熱噴涂等,開展薄膜與涂層的物理化學性能(耐腐蝕、抗氧化、耐候、吸附和潤滑等)、力學性能(硬度、韌性、強度、附著力、耐磨和減阻等)、特種表面性能(裝飾、疏水、光電、光熱等)幾個方面的研究。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薛群基院士、陳建敏研究員、烏學東研究員、宋振綸研究員、汪愛英研究員、黃峰研究員、李華研究員、王立平研究員、江南研究員、柯培玲副研究員、曾志翔副研究員、李金龍副研究員。
4、燃料電池技術
進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tǒng)及其相關技術的開發(fā),研究內容包括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高溫電解水制氫、汽車用氧傳感器和尾氣凈化處理器以及海水淡化用能量回收裝置。目前該研究機構是全球最大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發(fā)團隊和平臺之一。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王蔚國研究員、葉爽正高工、官萬兵研究員、許赪研究員、尹宏峰研究員、王建新副研究員、苗鶴副研究員、李華民高工、牛金奇高工、楊成銳高工。
5、新能源材料及相關技術
該學科方向主要依托于寧波工研院(籌)下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面向新世紀對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有選擇地開展光伏新材料與技術、動力與儲能電池材料與技術、制氫與儲氫技術、材料計算、LED節(jié)能和核能等領域關鍵材料與核心技術研究。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戴寧研究員、宋偉杰研究員、劉兆平研究員、陳亮研究員、周生虎研究員、萬青研究員、葛子義研究員、黎軍研究員、王德宇研究員、方俊鋒研究員、許曉雄研究員、黃愛生研究員、張建研究員、薛立新研究員、解榮軍研究員、黃慶研究員、楊曄副研究員、張亞杰副研究員、孔春龍副研究員、張秋菊副研究員、周旭峰副研究員、夏永高副研究員、竺立強副研究員、戴明志副研究員、魯越暉副研究員、酒同鋼副研究員、劉國強副研究員、李佳副研究員、陶慷副研究員。
(二)材料加工工程二級學科
材料加工工程二級學科設有3個研究方向:
1、海洋工程防護技術
該學科方向面向國家海洋戰(zhàn)略和海洋經濟發(fā)展需求,構筑了具有特色的海洋防護材料設計、制備與評價平臺,依托寧波市海洋防護材料與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在鋼結構防護、混凝土防護、海水耐蝕材料、抗沖蝕材料、海水潤滑材料、部件原位修復等材料防護技術方面開展工作,致力于在船舶制造、海洋平臺、海洋建筑等直接在海水環(huán)境中應用的材料表面防護工程領域新材料、新技術的突破。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薛群基院士、陳建敏研究員、烏學東研究員、宋振綸研究員、李華研究員。
2、裝備關鍵部件表面強化
該學科方向通過裝備關鍵零部件表面改性及先進薄膜/涂層技術研究,發(fā)展具有強韌功能一體化、抗磨、自潤滑、自適應、自修復等特性的表面改性技術以及復合薄膜體系,發(fā)展數(shù)控機床、精密制造、高速加工等行業(yè)關鍵部件表面強化材料,形成核心技術,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汪愛英研究員、黃峰研究員、王立平研究員、柯培玲副研究員、李金龍副研究員。
3、金屬表面材料防護
該學科方向主要開展以鎂合金、鋁合金、鋅合金等輕合金在工程技術領域中替代鋼鐵、銅合金的防護技術研究,通過應用涂層和鍍層復合的方案,改善輕金屬的耐蝕性、耐磨性等性能。
主要學術帶頭人及科研骨干:烏學東研究員、宋振綸研究員、汪愛英研究員、曾志翔副研究員、李金龍副研究員。
三、培養(yǎng)對象與目標
本學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備、結構與性能、材料制備工藝及其在光電功能器件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問題。本學科培養(yǎng)對象須較系統(tǒng)地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理論基礎和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掌握材料制備的基本物理化學方法和技術,掌握分析材料結構,研究材料物性、材料改性、材料制備與工藝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具有開發(fā)研究新材料、新工藝、提高材料性能和產品質量的基本能力。
本學科著力培養(yǎng)學科知識全面,綜合應用能力強,國家亟需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科技研發(fā)人才。緊密結合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以開展納米功能材料及應用等相關領域關鍵或共性技術攻關和實現(xiàn)系統(tǒng)集成,形成工程化技術為依托,基本形成3種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即結合基礎性課題培養(yǎng)一批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研究的科研人才,結合應用技術課題培養(yǎng)一批面向市場的技術研發(fā)人才,結合市場人才需求,培養(yǎng)一批懂業(yè)務、善管理、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