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分院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科學島分院(即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簡稱合肥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位于合肥市風景秀麗的蜀山湖畔董鋪島上,面積2.26平方公里。島上三面環(huán)水,綠樹成蔭,風景優(yōu)美。合肥研究院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nóng)業(yè)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醫(yī)學物理研究中心等研究單元組成,現(xiàn)有職工2290余名,其中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760余名。
合肥研究院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等離子體物理與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國家大科學工程強磁場科學技術中心、國家“八六三”計劃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八六三”計劃智能機器人傳感技術實驗室、國家環(huán)境光學監(jiān)測儀器工程中心、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光學監(jiān)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國家民委農(nóng)業(yè)信息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中科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環(huán)境光學監(jiān)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通用光學輻射定標與表征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光子器件與材料重點實驗室、低溫超導磁體和電力節(jié)能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等20多個裝備有先進實驗儀器設備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
在研的重大項目有:國家大科學工程、863、973、國家科技攻關、自然基金和院重大等項目800余項。截止到2013年底,研究院所屬各單位承擔了國家、省部委多項重大科研任務、獲得各類成果1050多項,其中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獎勵200多項。取得專利569項,在SCI上發(fā)表論文約4500篇。
為了推進科教結(jié)合,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中國科教結(jié)合培養(yǎng)人才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按照中國科學院的統(tǒng)一部署,自2014年起,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由原先歸口中國科學院大學調(diào)整歸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即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學籍調(diào)整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籍,研究生畢業(yè)將頒發(fā)和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合肥研究院設有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3個,大氣科學博士后流動站1個,博士點14個,學術型碩士點17個,專業(yè)型碩士點10個。研究生導師370多名,已培養(yǎng)出博士1400多名,碩士2600多名,在學研究生1361名。
為適應國家全面實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合肥研究院碩士生學費為8000元/年,博士生為10000元/年。研究生在學期間實行學業(yè)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級獎學金+助研獎酬金制度,其中研究生的學業(yè)獎學金覆蓋率為100%,碩士推薦免試生為12000元/年,應試考生為10800元/年;碩博連讀生為18000元/年,應試考生為15600元/年。此外,每位研究生根據(jù)攻讀學位和開展科研課題的不同,每年可獲的國家助學金+等級獎學金+助研獎酬金約20,000-30,000元/年。
30多年的研究生培養(yǎng)教育歷史,先進的儀器設備,豐富的圖書情報資料,充足的科研經(jīng)費,這些都為研究生攻讀學位和開展基礎、高科技課題研究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將以“報效祖國、奉獻科學;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為魂;嚴謹治學、求真務實;敢為人先、爭創(chuàng)一流”的“科學島”精神,海納百川的胸懷、務實創(chuàng)新的風尚,為您提供一個良好的成才環(huán)境。熱忱歡迎有志青年學子報考合肥研究院,讓我們和您一同為您的前途和中國科學的明天攜手共進。
合肥研究院2016年擬招收碩士研究生300名。院屬各學科、專業(yè)均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為了增進高等院校與科研單位的人才交流,融匯高等院校的優(yōu)良學風、提高研究生入學質(zhì)量,促進學科發(fā)展,歡迎高等院校向我院積極推薦。凡報考我院的考生錄取時可在相應專業(yè)內(nèi)調(diào)劑。復試內(nèi)容:專業(yè)課復試、英語口試;復試時間:另行通知。熱烈歡迎物理、化學、光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精密儀器、材料、生物、激光醫(yī)學等專業(yè)的有志青年踴躍報考我院,我們將以優(yōu)良的科研條件和優(yōu)質(zhì)的服務,圓您成才之夢。
(二)聯(lián)系方式
網(wǎng)址:http://www.hf.cas.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號1110信箱
郵編:230031
電話:0551-65594860、65592439
聯(lián)系部門:合肥研究院研究生處
聯(lián)系人:梁長浩、閆超
Email:chliang@issp.ac.cn、yanc@hfcas.ac.cn
(三)招生專業(yè)、研究方向及導師
(1)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光學(070207)
|
1、激光技術與應用
|
方曉東
|
2、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及性能
|
張慶禮
|
|
3、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及性能
|
孫敦陸
|
|
4、光電探測與信號處理、光纖傳感、高靈敏光譜分析
|
董鳳忠
|
|
5、光纖激光技術、微納光子器件
|
毛慶和
|
|
6、紅外非線性晶體制備及光學性能研究
|
吳海信
|
|
7、激光系統(tǒng)集成技術
|
郭強
|
|
8、光電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
|
方勇華
|
|
9、新型紅外非線性晶體研究
|
倪友保
|
|
10、光學遙感信息處理分析技術
|
孫曉兵
|
|
11、光學精確測量技術
|
鄭小兵
|
|
12、光學遙感技術
|
楊世植
|
|
13、遙感信息分析與處理
|
王先華
|
|
14、輻射定標
|
張黎明
|
|
15、光學遙感
|
喬延利
|
|
16、超分辨光譜遙感技術
|
熊偉
|
|
17、輻射定標技術研究
|
吳浩宇
|
|
18、光學遙感器輻射/光譜/偏振定標方法和技術
|
李健軍
|
|
19、偏振遙感新技術研究
|
李雙
|
|
20、光學遙感輻射定標/精密儀器
|
李新
|
|
21、激光光譜與環(huán)境污染檢測
|
方黎
|
|
22、環(huán)境光譜質(zhì)譜學
|
王鴻梅
|
|
23、大氣物理化學
|
黃偉
|
|
24、氣體光學傳感技術及應用
|
高曉明
|
|
25、環(huán)境光譜學及環(huán)境分析技術
|
張為俊
|
|
26、激光光譜
|
趙衛(wèi)雄
|
|
27、大氣化學與環(huán)境質(zhì)譜、光譜學
|
胡長進
|
|
28、環(huán)境監(jiān)測紅外光譜技術
|
高閩光
|
|
29、光電信息處理
|
張玉鈞
|
|
30、激光光譜
|
何亞柏
|
|
31、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光電子技術研究
|
劉建國
|
|
32、環(huán)境光學
|
劉文清
|
|
33、環(huán)境光學探測技術
|
謝品華
|
|
34、水污染光譜檢測技術與方法
|
趙南京
|
|
35、紫外可見波段高光譜遙感、基于光譜方法的大氣污染氣體測量
|
司福祺
|
|
36、光散射技術
|
桂華僑
|
|
37、大氣痕量汞監(jiān)測方法的優(yōu)化研究
|
曾議
|
|
38、痕量氣體光譜探測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及自由基大氣化學
|
秦敏
|
|
39、基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測量大氣關鍵成分
|
王薇
|
|
40、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方法及應用研究
|
徐亮
|
|
41、光譜儀電子學
|
趙欣
|
|
42、被動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及其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應用
|
李昂
|
|
43、激光雷達大氣探測
|
王英儉
|
|
44、大氣光學特性
|
饒瑞中
|
|
45、激光大氣傳輸光電測量技術研究
|
吳毅
|
|
46、激光大氣傳輸研究
|
范承玉
|
|
47、激光大氣探測研究
|
侯再紅
|
|
48、激光雷達探測技術
|
胡順星
|
|
49、大氣特性測量技術研究
|
詹 杰
|
|
50、激光大氣傳輸研究
|
黃印博
|
|
51、激光大氣探測
|
謝晨波
|
|
52、激光雷達大氣探測
|
張?zhí)焓?/div>
|
|
53、激光大氣傳輸
|
朱文越
|
|
54、激光雷達大氣探測
|
劉 東
|
|
55、激光大氣探測 儀器研制
|
黃宏華
|
|
56、光波大氣傳播特性研究
|
錢仙妹
|
|
57、高分辨率激光光譜檢測方法
|
闞瑞峰
|
|
58、大氣輻射傳輸模式及其應用
|
魏合理
|
|
環(huán)境科學(077601)
|
1、大氣物理化學
|
張為俊
|
2、氣溶膠質(zhì)譜、氣溶膠成核
|
顧學軍
|
|
3、環(huán)境光學
|
劉文清
|
|
4、環(huán)境光學探測技術
|
謝品華
|
|
5、大氣光學偏振遙感技術
|
孫曉兵
|
|
6、大氣邊界層物理
|
翁寧泉
|
|
7、大氣探測與輻射傳輸
|
徐青山
|
|
8、大氣湍流測量研究
|
吳曉慶
|
|
9、大氣成分探測
|
胡順星
|
|
10、大氣光學
|
梅海平
|
|
11、大氣氣溶膠測量技術
|
李學彬
|
|
12、大氣物理化學
|
黃偉
|
|
精密機械與儀器(080401)
|
5、偏振遙感技術、光電檢測技術
|
洪津
|
6、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光電子技術研究
|
劉建國
|
|
7、光學工程技術及應用
|
陳結(jié)祥
|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27、光電功能材料
|
方曉東
|
28、光電功能晶體材料
|
張慶禮
|
|
29、光電功能材料
|
董偉偉
|
|
30、光電功能材料
|
陶汝華
|
|
31、新型激光晶體材料
|
萬松明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081102)
|
11、光學遙感儀器定標
|
鄭小兵
|
12、光學精密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
|
鄧國慶
|
|
13、成像光譜電子技術
|
王煜
|
|
14、光電檢測技術
|
陸釩
|
|
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
|
1、遙感信息處理
|
易維寧
|
2、光電探測設備的系統(tǒng)控制
|
張運杰
|
|
3、嵌入式系統(tǒng)、計算機網(wǎng)絡通訊技術
|
李曉風
|
|
4、計算機自動控制
|
劉小勤
|
|
儀器儀表工程(085203)
|
4、光電信息處理
|
張玉鈞
|
5、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光電子技術研究
|
劉建國
|
|
6、光學精密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
|
鄧國慶
|
|
控制工程(085210)
|
1、激光控制技術
|
賈先德
|
2、光學工程技術及應用
|
陳結(jié)祥
|
|
3、光學遙感儀器定標
|
鄭小兵
|
|
環(huán)境工程(085229)
|
1、環(huán)境光學
|
劉文清
|
2、環(huán)境光學探測技術
|
謝品華
|
|
3、大氣光學偏振遙感技術
|
孫曉兵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劉建國
|
喬延利 | ||
劉文清
|
||
鄭小兵 | ||
繞瑞中 | ||
謝品華 | ||
方曉東 |
(2)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等離子體物理(070204)
|
1、等離子體物理理論及計算模擬
|
項農(nóng)、李國強、陳一平、胡業(yè)民
|
2、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和診斷
|
萬寶年、李建剛、胡立群、高翔、臧慶、徐國盛、龔先祖、黃娟、劉海慶、趙君煜、揭銀先、郭后揚
|
|
3、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
|
羅廣南、楊鐘時、陳俊淩
|
|
4、激光相干湯姆遜散射診斷實驗研究
|
李亞東
|
|
5、電子熱運輸實驗研究
|
劉永
|
|
6、微波系統(tǒng)工程
|
趙燕平、劉甫坤、單家芳、丁伯江、毛玉周、張新軍、徐旵東、秦成明
|
|
7、有效電荷數(shù)實驗測量與分析
|
吳振偉
|
|
8、約束和運輸
|
張壽彪
|
|
9、托卡馬克偏濾器物理
|
王亮
|
|
10、等離子體動量輸運
|
呂波
|
|
11、束與等離子體物理實驗
|
胡純棟
|
|
12、MHD控制和H模
|
張曉東
|
|
13、中性束注入
|
吳斌
|
|
14、等離子體控制、數(shù)據(jù)采集
|
肖炳甲
|
|
15、電磁測量診斷
|
沈飊
|
|
16、磁流體力學不穩(wěn)定性
|
孫有文
|
|
17、三維邊界磁拓撲
|
梁云峰
|
|
18、低溫等離子體應用及工程
|
孟月東、王守國、方世東、舒興勝、倪國華
|
|
19、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
|
陳龍威
|
|
光學(070207)
|
59、激光診斷技術
|
臧慶
|
生物物理學(071011)
|
13、分子標記與克隆
|
姚建銘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32、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
|
羅廣南、楊鐘時
|
33、環(huán)境放射化學
|
李家星
|
|
34、環(huán)境納米材料
|
陳長倫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080805)
|
1、電物理裝置設計與研究
|
楊慶喜
|
2、電源控制系統(tǒng)
|
黃懿赟
|
|
3、電源控制系統(tǒng)
|
許留偉
|
|
4、電力電子,自動控制
|
宋執(zhí)權
|
|
5、自動化
|
莊明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081102)
|
15、低溫測量與控制技術
|
奚維斌、胡燕蘭
|
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
|
5、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
|
王華忠
|
6、自動控制
|
季振山
|
|
7、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
|
王楓
|
|
核能科學與工程(082701)
|
1、等離子體診斷
|
萬寶年、李建剛、徐國盛
|
2、真空技術
|
胡建生
|
|
3、超導磁體制造技術
|
武玉、劉華軍、胡燕蘭、秦經(jīng)剛、劉方
|
|
4、ITER診斷窗口環(huán)境條件下的信號接口設計與研究
|
胡慶生
|
|
5、電物理裝置設計與研究
|
楊慶喜
|
|
6、電物理裝置設計與研究
|
奚維斌
|
|
7、超導電物理裝置設計、核聚變裝置結(jié)構研究
|
宋云濤
|
|
8、中性束技術物理與工程
|
胡純棟、劉智民
|
|
9、核聚變裝置結(jié)構
|
劉松林
|
|
10、等離子體控制、數(shù)據(jù)采集
|
肖炳甲
|
|
11、核聚變裝置工程
|
姚達毛
|
|
12、電機及其控制、數(shù)字電源、脈沖功率技術
|
李格
|
|
13、電物理裝置結(jié)構設計及分析
|
吳杰鋒
|
|
14、低溫測量與自動控制
|
莊明
|
|
15、環(huán)境放射化學
|
陳長倫
|
|
16、環(huán)境化學
|
譚小麗
|
|
核技術及應用(082703)
|
1、等離子體核輻射與防護
|
胡立群
|
材料工程(085204)
|
5、低溫材料與技術
|
潘皖江
|
6、材料物理
|
楊鐘時
|
|
動力工程(085206)
|
2、深低溫技術在核聚變研究中的應用
|
白紅宇、吳新潮
|
電氣工程(085207)
|
1、中性束技術物理與工程
|
劉智民
|
2、交變電源及控制技術
|
高格
|
|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085226)
|
1、力學與核技術
|
劉常樂
|
2、環(huán)境放射化學
|
陳長倫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李建剛、宋云濤、傅鵬、武玉、劉甫坤、胡純棟、趙君煜
|
(3)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凝聚態(tài)物理(070205)
|
34、磁傳感器與磁檢測系統(tǒng)
|
林新華
|
生物物理學(071011)
|
14、仿生感知機理及神經(jīng)元信號處理方法研究
|
黃炫
|
精密儀器與機械(080401)
|
1、精密儀器與機械
|
孫怡寧
|
2、生物醫(yī)學工程和數(shù)字信號處理
|
馬祖長
|
|
3、智能健康裝備
|
楊先軍、孫少明、周旭、高理升
|
|
4、微電子機械系統(tǒng)(MEMS)/微流控技術/生物芯片及生物醫(yī)療器械
|
尤暉
|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35、仿生納米材料與傳感器
|
張忠平、蔣長龍、王振洋、張淑東、劉變化
|
36、環(huán)境電分析化學
|
黃行九
|
|
37、敏感材料與傳感器件/檢測與控制技術/環(huán)境化學
|
劉錦淮
|
|
38、納米凈水材料與水處理技術
|
孔令濤、孫柏
|
|
39、納米敏感材料與器件
|
郭正
|
|
40、納米敏感材料與氣體傳感器
|
孟凡利
|
|
41、金屬有機骨架材料
|
羅濤
|
|
42、凈水納米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
|
徐偉宏
|
|
43、微納結(jié)構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應用
|
趙愛武
|
|
44、納米材料與器件
|
陳星
|
|
45、光譜分析/光學有機材料
|
王素華
|
|
46、表面增強拉曼光譜
|
楊良保
|
|
47、生物納米技術
|
王進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081102)
|
1、機器人
|
高理富
|
2、多維力傳感器
|
雙豐
|
|
3、量子控制
|
高放
|
|
4、機器人傳感器/人機交互/信號處理
|
王慧
|
|
5、服務機器人技術
|
宋全軍
|
|
6、微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仿生降噪技術
|
孔德義
|
|
7、光電傳感與探測/環(huán)境光學檢測新技術
|
王煥欽
|
|
8、現(xiàn)場檢測儀器/傳感器
|
陳池來
|
|
9、智能農(nóng)業(yè)機械
|
張正勇
|
|
10、傳感技術
|
李民強
|
|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081104)
|
1、智能決策
|
孫丙宇
|
2、智能決策與控制
|
王儒敬、宋良圖
|
|
3、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
|
汪增福
|
|
4、多媒體計算/計算機視覺
|
查正軍
|
|
5、計算機視覺
|
孔斌
|
|
6、高速實時視覺系統(tǒng)
|
聶余滿
|
|
7、智能決策與控制
|
黃河
|
|
8、智能決策與知識工程
|
張曉明
|
|
9、智能機器人/多機器人系統(tǒng)
|
董翔
|
|
10、復雜系統(tǒng)建模/公共安全
|
李文波
|
|
11、智能信息決策系統(tǒng)
|
曾新華
|
|
12、機器學習/云計算與大數(shù)據(jù)/生物信息學
|
王紅強
|
|
13、農(nóng)業(yè)智能系統(tǒng)
|
周林立
|
|
14、虛擬化安全/大數(shù)據(jù)分析
|
崔超遠
|
|
化學工程(085216)
|
1、仿生納米材料與傳感器
|
張忠平
|
2、環(huán)境電分析化學
|
黃行九
|
|
3、光譜分析/光學有機材料
|
王素華
|
|
儀器儀表工程(085203)
|
1、智能決策與控制
|
王儒敬
|
2、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
|
汪增福
|
|
3、智能信息決策系統(tǒng)
|
曾新華
|
(4)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凝聚態(tài)物理(070205)
|
1、先進能源材料
|
劉長松
|
2、先進材料的內(nèi)耗研究
|
方前鋒
|
|
3、晶體缺陷
|
蔣衛(wèi)斌
|
|
4、軟凝聚態(tài)物質(zhì)的結(jié)構與性能
|
吳學邦
|
|
5、微納材料與器件
|
段國韜
|
|
6、微納材料及應用
|
劉廣強
|
|
7、表面等離激光元及光纖光柵生物傳感
|
張俊喜
|
|
8、納米材料及相關原型器件
|
孟國文
|
|
9、納米材料
|
李廣海
|
|
10、低維體系光、電材料
|
方明
|
|
11、納米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
劉毛
|
|
12、關聯(lián)電子材料與物理
|
宋文海
|
|
13、磁性物理、超導物理
|
楊昭榮
|
|
14、超導與磁性物理
|
孫玉平
|
|
15、磁電功能材料
|
戴建明
|
|
16、磁性材料與物理
|
楊杰
|
|
17、金屬功能材料
|
童鵬
|
|
18、強磁場下熱電材料合成
|
趙邦傳
|
|
19、超導材料的電子結(jié)構
|
魯文建
|
|
20、功能薄膜
|
朱雪斌
|
|
21、凝聚態(tài)理論
|
鄒良劍
|
|
22、強關聯(lián)體系電子性質(zhì)
|
鄒良劍
|
|
23、高壓下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研究
|
Eugene Gregoryanz
|
|
24、高壓下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研究
|
Alexandre F.Gontcharov
|
|
25、計算物理
|
曾稚
|
|
26、新能源材料設計
|
張永勝
|
|
27、強關聯(lián)電子(量子磁性和超導電性)
|
劉大勇
|
|
28、材料輻照損傷理論模擬
|
李永鋼
|
|
29、量子輸送
|
鄭小宏
|
|
30、新型材料的光電子物理
|
徐文
|
|
31、高壓光學及超快光學
|
蘇付海
|
|
32、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器件
|
王玉琦
|
|
33、熱電材料
|
秦曉英
|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1、功能薄膜材料
|
方前鋒
|
2、固體電解質(zhì)材料
|
王先平
|
|
3、面向等離子體第一壁材料
|
張濤
|
|
4、材料缺陷性質(zhì)
|
莊重
|
|
5、金屬物性
|
郝汀
|
|
6、微/納米結(jié)構陣列及器件
|
李越
|
|
7、智能電子器件
|
葉長輝
|
|
8、微/納米結(jié)構及其物理化學
|
蔡偉平
|
|
9、功能納米材料
|
梁長浩
|
|
10、納米材料對環(huán)境介質(zhì)的敏感性
|
孟國文
|
|
11、環(huán)境與能源納米材料
|
汪國忠
|
|
12、能源納米材料
|
張海民
|
|
13、環(huán)境納米材料
|
張云霞
|
|
14、環(huán)境與能源納米材料
|
趙惠軍
|
|
15、納米材料
|
李廣海
|
|
16、納米材料與納米結(jié)構
|
費廣濤
|
|
17、光電功能納米材料
|
潘書生
|
|
18、金屬納米團簇的化學與物理
|
伍志鯤
|
|
19、磁電功能材料
|
戴建明
|
|
20、材料的微結(jié)構與性能表征
|
秦勇
|
|
21、熱電材料
|
秦曉英
|
|
22、功能金屬材料
|
韓福生
|
|
23、半導體材料玉器件
|
李新化
|
|
24、熱電材料
|
李地
|
|
25、儲能材料
|
辛紅星
|
|
26、半導體材料、器件制備
|
史同飛
|
|
材料工程(085204)
|
1、功能薄膜材料
|
方前鋒
|
2、功能納米材料
|
梁長浩
|
|
3、納米材料
|
李廣海
|
|
4、功能金屬材料
|
韓福生
|
(5)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凝聚態(tài)物理
(070205) |
35、半導體材料和物理
|
張發(fā)培
|
36、納米超導與磁性
|
田明亮
|
|
37、關聯(lián)電子材料
|
屈哲
|
|
38、超導電性
|
張昌錦
|
|
39、功能薄膜與器件
|
盛志高
|
|
40、功能薄膜與器件
|
陳峰
|
|
41、微機電系統(tǒng)與納米磁性
|
薛飛
|
|
42、磁性材料
|
熊奕敏
|
|
43、表面物理
|
陸輕鈾
|
|
44、強關聯(lián)電子體系
|
皮靂
|
|
45、磁性物理
|
童偉
|
|
46、磁性材料
|
張蕾
|
|
生物物理學
(071011) |
1、蛋白質(zhì)結(jié)構與功能
|
田長麟
|
2、磁共振成像
|
鐘凱
|
|
3、生物大分子的結(jié)構與功能
|
王俊峰
|
|
4、腫瘤精準治療
|
劉青松
|
|
5、腫瘤精準治療/藥物開發(fā)
|
劉青松
|
|
6、細胞生物學
|
張欣
|
|
7、腫瘤基因組學與表觀遺傳學
|
林文楚
|
|
8、應用NMR解析DNA/RNA、及其與蛋白或小分子藥物形成的復合物三維結(jié)構
|
張鈉
|
|
9、分子生物學
|
王文超
|
|
10、化學生物學
|
劉靜
|
|
11、藥物化學
|
劉靜
|
|
12、分子遺傳和表觀遺傳學
|
林文楚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080805)
|
6、強磁場技術與工程
|
劉小寧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081102)
|
16、網(wǎng)絡化傳感器、嵌入式系統(tǒng)
|
申飛
|
制冷與低溫工程(080705)
|
1、低溫技術
|
歐陽崢嶸
|
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
|
8、筆交換與計算
|
吳仲城
|
9、傳感器技術
|
吳仲城
|
|
核能科學與工程(082701)
|
17、超導磁體技術
|
匡光力、陳文革、譚運飛
|
動力工程(085206)
|
1、氦低溫技術、蓄冷技術
|
歐陽崢嶸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邱寧、歐陽崢嶸、鐘凱、譚運飛 |
(6)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醫(y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光學(070207)
|
60、全固體激光技術
|
江海河
|
生物物理學(071011)
|
15、光譜質(zhì)譜技術
|
儲焰南
|
16、腫瘤分子病理診斷、腫瘤呼氣代謝組學與無創(chuàng)早期篩查
|
王宏志
|
|
17、輻射生物學
|
韓偉
|
|
18、細胞生物學
|
方志友
|
|
19、質(zhì)譜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
|
陳小景
|
|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081104)
|
15、模式識別、圖像處理
|
李海
|
(7)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nóng)業(yè)工程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生物物理學(071011)
|
20、輻射生物學
|
吳李君
|
21、昆蟲-機械雜化系統(tǒng)
|
劉方鄰
|
|
22、環(huán)境毒理
|
許安
|
|
23、輻射與環(huán)境生物
|
馮慧云
|
|
24、生物光譜
|
黃青
|
|
25、聚變中子輻射生物效應
|
王軍
|
|
26、核技術應用
|
黃青
|
|
27、生物感受器
|
陳少鵬
|
|
28、輻射損傷信號轉(zhuǎn)導
|
卞坡
|
|
29、化學及生物材料分析
|
吳正巖
|
|
3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吳麗芳
|
|
31、分子生物工程
|
鄭之明
|
|
32、生物光譜和分子生物學
|
吳躍進
|
|
33、植物分子化學
|
湯明禮
|
|
環(huán)境科學(077601)
|
13、環(huán)境毒理
|
吳李君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48、化學及生物材料分析
|
吳正巖
|
核技術及應用(082703)
|
2、離子束技術應用
|
詹福如
|
生物工程(085238)
|
1、環(huán)境生物學效用
|
張立云
|
2、分子探針
|
張立云
|
|
3、分子生物工程
|
鄭之明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黃青、鄭之明、陳少鵬、湯明禮 |
(8)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核能科學與工程(082701)
|
18、可能性與概率安全
|
吳潔
|
19、核熱工與事故
|
郁杰
|
|
20、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郁杰
|
|
21、中子物理與臨界安全
|
吳宜燦
|
|
22、核能軟件與仿真
|
吳宜燦
|
|
23、核技術應用
|
吳宜燦
|
|
24、核熱工與事故
|
王石生
|
|
25、核系統(tǒng)運行與控制安全
|
汪建業(yè)
|
|
26、核系統(tǒng)運行與控制安全
|
趙柱民
|
|
27、核熱工與事故
|
趙柱民
|
|
28、核熱工與事故
|
柏云清
|
|
29、核能軟件與仿真
|
沈煒
|
|
30、中子物理與臨界安全
|
鄭善良
|
|
31、中子物理與臨界安全
|
沈水法
|
|
32、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黃群英
|
|
33、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李春京
|
|
34、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吳慶生
|
|
35、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鄭明杰
|
|
核技術及應用(082703)
|
3、核應急與核文化
|
王世鵬
|
4、核能化學與安全
|
林銘章
|
|
5、輻射防護與環(huán)境影響
|
李桃生
|
|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085226)
|
3、核技術應用
|
吳宜燦
|
4、核熱工與事故
|
郁杰
|
|
5、核系統(tǒng)運行與控制安全
|
趙柱民
|
|
6、核材料與設備安全
|
黃群英
|
|
7、輻射防護與環(huán)境影響
|
李桃生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吳宜燦、郁杰、黃群英、汪建業(yè)、李桃生、 沈水法、趙柱民、王石生、沈煒、林銘章、 王世鵬、吳潔、鄭明杰、柏云清、何曉雄、 吳慶生、胡麗琴、朱志強、蔣潔瓊、宋鋼、 羅月童、薛峰、鄭善良 |
(9)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所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光學
(070207) |
61、光譜學與光譜技術
|
劉勇
|
王安
|
||
張龍
|
||
生物物理學(071011)
|
34、代謝組學
|
王安
|
精密儀器及機械(080401)
|
8、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丁煒
|
9、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
劉偉
|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49、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材料
|
田興友、鄭康
|
50、光電功能材料
|
王命泰、潘旭、孔凡太
|
|
51、新型太陽電池
|
胡林華、霍志鵬、朱俊
|
|
52、太陽級硅材料鑄錠、提純
|
陳健
|
|
5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
翁堅
|
|
54、節(jié)能環(huán)保新材料
|
陳林
|
|
55、功能化/高性能化新材料
|
王化
|
|
56、功能性納米復合材料
|
張獻、劉香蘭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81102) |
17、無人駕駛車輛
|
梁華為
|
18、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
||
19、光學精密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
|
劉勇、王玲
|
|
20、智能農(nóng)業(yè)裝備
|
牛潤新
|
|
21、工業(yè)機器人集成應用技術
|
||
22、機器人導航定位與控制
|
祝輝
|
|
23、無人駕駛車輛環(huán)境感知與認知
|
王智靈
|
|
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
|
10、計算機視覺
|
張龍
|
11、嵌入式系統(tǒng)設計
|
王少平
|
|
12、人工智能
|
烏云
|
|
材料工程
(085204) |
7、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材料
|
田興友
|
8、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
翁堅
|
|
9、節(jié)能環(huán)保新材料
|
陳林
|
|
10、功能性納米復合材料
|
張獻
|
|
控制工程
(085210) |
4、無人駕駛車輛
|
梁華為
|
5、光學精密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
|
劉勇
|
|
6、機器人導航定位與控制
|
宋彥
|
|
7、智能農(nóng)業(yè)裝備
|
牛潤新
|
|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085226)
|
8、制冷與低溫工程
|
袁春燕
|
計算機技術(085211)
|
1、計算機視覺
|
張龍
|
2、嵌入式系統(tǒng)設計
|
王少平
|
|
3、人工智能
|
烏云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田興友、劉勇、梁華為 |
(10)創(chuàng)新工程院
專業(yè) |
方向
|
導師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李季、吳仲城、劉青松、孫怡寧、宦維定、單家芳、關一夫、徐赤東
|
(四)初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2數(shù)學(理);④807電動力學A或907熱力學與統(tǒng)計物理
第二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2數(shù)學(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2材料科學基礎或807電動力學A或808電路與電子線路或815固體物理或902真空技術或906電磁場與微波或909等離子體物理導論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2數(shù)學(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電動力學A或828量子力學或901光學或904原子物理與量子力學
第二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2數(shù)學(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8電路與電子線路或843信號與系統(tǒng)或848自動控制原理
第三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2數(shù)學(理)或621物理化學;④852無機化學或853分析化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shù)學一;④808電路與電子線路或810電子學基礎或811反應堆物理或812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熱工基礎或902真空技術或907熱力學與統(tǒng)計物理
第二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shù)學一;④802材料科學基礎或852無機化學或853分析化學
第三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shù)學一;④821機械設計或822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或848自動控制原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shù)學一;④807電動力學A或808電路與電子線路或832普通物理B或841細胞生物學或902真空技術
第二組: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1數(shù)學一;④903物理化學B或852無機化學或854有機化學
125600
工程管理
①199管理類聯(lián)考綜合能力;②204英語二
(五)復試及錄取
(1)原則
1、復試按《教育部關于加強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的指導意見》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復試工作管理規(guī)定》的文件精神,加大研究生的入學復試權重,實行"差額復試"。凡合肥研究院擬錄取的考生均須參加復試,復試按"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德、智、體全面衡量。
2、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由初試和復試兩部分組成。初試由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復試由科學島分院組織。復試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考生必須通過復試,且復試成績合格者方可參加按總成績計算的方法,從高分到低分擇優(yōu)錄取。復試的重點是考察學生掌握本科階段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考核其是否符合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求。
(2)復試的分數(shù)線及人員
1、復試分數(shù)線由科學島分院根據(jù)教育部《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tǒng)一入學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復試人數(shù)與招生計劃數(shù)之比約為1.3:1以及各專業(yè)達線考生的具體情況劃定。復試分數(shù)線包括初試總成績分數(shù)線和單科成績分數(shù)線。
2、同時達到總成績分數(shù)線和單科成績分數(shù)線的考生具有參加復試資格。參加復試考生的名單公布在科學島分院網(wǎng)站上。
(3)復試內(nèi)容和組織形式
1、復試是對初試達線考生進行的復查性考核;復試的重點是從德、智、體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復試內(nèi)容包括專業(yè)知識口試、英語聽力測試、英語口語測試、體檢和思想品德的考核。
2、專業(yè)知識口試:專業(yè)知識口試是進一步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扎實,考生對專業(yè)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包括對所報考學科前沿知識和研究動態(tài)的了解情況),綜合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變反應和表達能力,了解考生從事科研工作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每位考生的口試時間一般不應少于15分鐘。專業(yè)知識口試滿分為80分。
3、英語聽力、口語測試:聽力測試采取與口語同步測試的方式進行。每名考生測試時間不應少于5分鐘。英語聽力測試滿分10分,口語測試滿分為10分。
4、科學島分院研究生復試小組按學科(專業(yè))或以中心(研究室)為單位組成若干業(yè)務能力復試小組,小組成員由相關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研究生導師組成,每個復試小組不得少于5人。每個小組設組長1名(須有在英語國家留學或合作研究2年以上經(jīng)歷,負責主考考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負責本組復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5、復試的組織和具體工作安排由科學島分院負責。復試全程按教育部要求記錄、存檔。
6、復試工作中應注意保密問題。在錄取通知書發(fā)出之前,任何人不得對考生做出與錄取相關的承諾或暗示。除了單位向考生公布的內(nèi)容外,任何人不得向考生透露有關復試的內(nèi)部情況。
7、復試是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嚴肅認真的工作,須予以高度重視,堅決杜絕不正之風。在復試中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人員將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4)思想品德考核
1、思想品德的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品德、工作學習態(tài)度、團隊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紀守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質(zhì)。
2、復試小組在對考生的專業(yè)知識考核中,通過與考生的面談,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情況。
3、科學島分院通過"函調(diào)"向考生所在單位的人事、政工或?qū)W生管理部門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況。
(5)錄取
1、錄取工作堅持"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保證質(zhì)量、寧缺勿濫"的原則。
2、對不符合報考條件,或在初試和復試中有嚴重違紀、舞弊情況的考生,經(jīng)核實后,一律不予錄取。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體檢的結(jié)果為"合格"或"不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或體檢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4、復試最終成績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復試成績不及格者不予錄取。
5、復試結(jié)束后,將考生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按一定比例加權平均后,得出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yōu)錄取。
加權平均采用下列公式:
總成績=(初試成績÷5)×60%+復試成績×40%。
6、科學島分院2016年錄取新生的學籍全部調(diào)整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并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相關政策和規(guī)定執(zhí)行。
(6)其他
1、同等學力考生除按一般統(tǒng)考生復試外,還須加試筆試科目兩門,考試科目由科學島分院根據(jù)招生方向需求和考生背景確定,不同于統(tǒng)考科目,難易程度按本科教學大綱確定,并通知考生。
2、加試科目每門考試時間為3小時,卷面滿分為100分。
3、接收調(diào)劑生應專業(yè)對口,考生須參加復試。
4、對達到國家復試線要求但未達到科學島分院復試分數(shù)線的或參加復試但復試成績不合格的考生,科學島分院協(xié)助及時向外調(diào)劑,調(diào)劑時應有接收單位開具的《調(diào)劑接收函》。
本復試辦法如有與國家有關法規(guī)政策相抵觸,以國家法規(guī)政策為準。
本復試辦法自公布之日起開始施行。
本復試辦法由科學島分院負責解釋。
(六)調(diào)劑
科學島分院各專業(yè)在生源不足的情況下接受調(diào)劑。調(diào)劑信息將于復試階段在中國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線網(wǎng)站(http://yz.ustc.edu.cn)發(fā)布。
(七)學費標準
8000元/學年。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zhuǎn)載,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