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馬克思主義原理誕生的背景已經離我們太遙遠,但是它的內容卻時刻貫穿于你我的生活之中,好多條條目目說起來朗朗上口,其真正內涵作為考研人的你也應該清楚,現(xiàn)整理馬原四大核心概念,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所幫助。
1.實踐與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可不只是講認識,認識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發(fā)展、如何創(chuàng)新,都一定是以實踐為立足點。所以實現(xiàn)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fā)展動力、真理性的檢驗標準、目的。換而言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則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甚至是破壞作用。
實踐對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fā)展,并檢驗認識的真理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力爭實現(xiàn)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xiàn)象的直接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內部本質的間接認識。二者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它們的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以下兩方面: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交織、互相滲透:A。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可能大不一樣。b。理性中也滲透著感性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二者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絕對真理;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相對真理。
二者相互聯(lián)接、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是由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亦即無限性)和非至上性(亦即有限性)決定的。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并不是兩種真理,真理具有一元性。同時,相對真理并不是指真理中包含著錯誤的東西,而是指真理有不斷發(fā)展的空間。
4.真理與謬誤(認識)、成功與失敗(實踐)
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fā)生謬誤。
由于真理和謬誤決定于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
但是,真理和謬誤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①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②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
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作斗爭。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這四條核心理論除了要背下來以外,還要能與時事、近現(xiàn)代史等結合,達到選擇題大題“通吃”的境界,才能取得高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