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竺可楨是一代科學宗師,同時也是一位科學精神的弘揚者。1937年初,竺可楨和中國科學社的同仁編了一部書,名為《科學的民族復興》,竺可楨還給書寫了“序”和“結(jié)論”。這本書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書出版沒多久,社會學家孫本文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就對書作了高度評價,他說:“該書編制極審,內(nèi)容至為切實,各篇都有精彩。竺先生之序,詞義并茂,讀之鏗然,足使學者油然而生民族復興之思。”在書中,竺可楨號召“以科學方法研察吾國民族”,包括本民族的歷史、地理、人種、文化、習俗等等。
這其實也是竺可楨一生秉持的觀點。在他看來,中華民族在近代的衰弱與缺乏科學文化有很大關(guān)系。“故以后當以固有之民族自信力,去樹立科學文化”;蛘哒f,要實現(xiàn)“中國科學化”。而這個目標,“不是僅僅靠幾個專門科學的人去努力就行的,必須得要社會民眾、政府當局共同努力才行”。很關(guān)鍵的一點在于“民眾頭腦的科學化”,也就是說要使民眾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應用科學的方法。
1935年,竺可楨在南寧主持召開中國科學社第二十次年會,并作了一次《利害與是非》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明確說,當年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以為造船制炮就可以和西洋文明抗衡,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路是錯誤的?茖W不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事,而且是一種“空氣”。“科學是等于一朵花,這朵從歐美移來的花種植必先具備相當?shù)臈l件,譬如溫度、土壤等等都要合于這種花的氣質(zhì)才能夠生長。”所以,中國的科學化要先問中國是否有培養(yǎng)科學的“空氣”。“培養(yǎng)科學的空氣是什么?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什么?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后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竺可楨說,一般人碰到“是非”和“利害”相沖突的時候,難免“利害”之心壓倒了“是非”之心。作為一個氣象學家,他發(fā)現(xiàn)當時各省的氣象記錄經(jīng)常是不夠準確的,負責氣象調(diào)查和記錄的人,“往往貪于個人的便利,不顧事實如何”,他很沉痛地說,“這種習慣一日不改,中國的科學就一日無望”。
竺可楨認為,追求真理的勇氣,以及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關(guān)鍵在是求學時代受到的訓練。就在這篇演講發(fā)表之后那一年,46歲的竺可楨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這為他在青年一代中塑造科學精神提供了機遇和舞臺。竺可楨擔任浙大校長達13年,就像蔡元培、梅貽琦對北大、清華的精神重塑一樣,他的人生也和浙江大學融為了一體。在他的主持下,浙江大學經(jīng)受住了抗戰(zhàn)硝煙的洗禮,崛起為“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被譽為“東方劍橋”。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897年的“求是學院”。“求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要義之一,《漢書》中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之語。作為浙大的校長,竺可楨對浙大最大的貢獻是擦亮了“求是”這個傳統(tǒng)品牌,對古老的校名作了符合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解釋,并將其刻進了浙大風骨之中。
1939年2月4日上午七點半,當時的浙大正在西南流亡途中,竺可楨召集一年級全體學生談話,以“求是”二字為主題給新生們作了一次演講。他提出,“求是”是浙大的校訓,“這是我們所懸鵠的,應視為我們的共同目標”。而所謂“求是”,不僅限于埋頭讀書或是在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深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只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他說,西方的文明史上的先驅(qū)如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牛頓、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著“求是”精神而取得最后勝利的。1941年,在《科學之精神與方法》中,竺可楨更明確地強調(diào),“提倡科學,不但要知道科學的方法,而尤貴乎認清現(xiàn)代科學的目標,F(xiàn)代科學的目標就是探求真理?茖W的方法可以改變,而科學的目標卻永遠不能改變,這就是科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又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第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第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這三種態(tài)度,是科學史上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們所共有的,F(xiàn)代中國的國民尤其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學生,同樣需要培養(yǎng)這種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楨是在廣義上理解“科學精神”的,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學,比如,他認為,中國古代的史學就具有科學精神,“因為中國的太史,一向是主張秉筆直書”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竺可楨對科學精神的呼吁和倡導,在本質(zhì)上依然是為民族復興找到一個文化上的支點。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zhuǎn)載,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quán)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guān)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