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個人簡歷
1.2002年9月---現(xiàn)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一級學科: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婦女勞動問題。
2.1994年8月---2002年9月:勞動部/勞動社會保障部 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處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領域:宏觀人力資源管理、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等。
3.1988年7月---1994年7月:勞動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處長,副研究員。研究范圍:勞動科學綜合、社會保障。
4.1982年5月---1988年6月:勞動人事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公務員、副處長, 助理研究員 。業(yè)務范圍:社會保障、勞動法、勞動科學綜合研究。
5.1982年2月---1982年4月:國家勞動總局政策研究室,公務員。業(yè)務范圍:勞動政策研究。
在校曾講授和現(xiàn)講授課程: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險(MBA)、國際勞工標準與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勞動法與勞動關系、宏觀經濟學、醫(y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研究、國際管理學(IMBA)
境外學習和授課經歷:
1991年9月-1992年11月在西德法蘭克福大學學習(中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
2002年3月-4月,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講學,講學內容:中國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
2004年3月-5月,瑞典達拉那大學講學,教學課程為“國際管理學”;
2007年11月-2008年2月在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從事高級訪問學者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力市場規(guī)制,期間,2008年1月在英國巴思大學學術講座:"中國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與實施"。
境外3個月以上的出訪研究經歷:
1990年10月-1991年11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系,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研究專業(yè):勞動經濟學;
2007年11月-2008年2月-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 法學院,國家公派高級研究學者,研究領域:勞動力市場規(guī)制。
自1987年以來,除了去上述國家留學或講學外,還先后赴一些國家參加業(yè)務考察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包括日本、新西蘭、意大利、荷蘭、瑞士、盧森堡等。
1、研究領域
1 勞動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2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3 中外社會保障比較研究
4 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
5 勞動領域的性別平等
2、科研項目
石美遐教授已完成的課題主要包括(1998年之前主持的課題省略;橫向企業(yè)人力資源咨詢類項目不包括在內):
1 北方交通大學引進人才基金課題---“中國入世背景下的勞動關系研究”。
研究時間:2002年 12 月---2004年12月。
主持省部級、地方級課題情況:
1、“企業(yè)民主管理與企業(yè)文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全國總工會,主持人,2010年8月-2011年8月
2、“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企業(yè)民主管理研究”,全國廠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持人,2009年8月-2010年6月。
3、主持北京市法學會課題:<勞動合同法>實施的多視角功能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
4、“我國社會保障標準與國際勞工標準研究”,科技部課題子課題,主持人。課題研究時間:2002年12月年---2004年12月。
6、“國外就業(yè)促進法研究”,勞動社會保障部課題課題研究時間:2003年3月---2003年12月。
7、“企業(yè)補充醫(yī)療保險問題研究”,勞動社會保障部部級課題,主持人,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課題成果見《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集》 (2000 ---2001年度),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8、“基于職工代表大會的企業(yè)民主管理研究”,中華全國總工會,主持人,2007年8月-08年4月。
10、“我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與國外產業(yè)民主制度的比較研究”,全國總工會,主持人,08年8說9年2月。
11、“北京地區(qū)IT行業(yè)人力資源問題研究”,北京軟件與信息服務業(yè)促進中心 ,主持人,07年11月-08年6月。
12、“輕工行業(yè)女職工勞動保護示范工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和財政部立項課題,主持人,該課題于1999年底完成。課題成果見《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集》(2000---2001年度),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13、“企業(yè)內部勞動規(guī)則問題研究”,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立項課題,主持人。課題成果見《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集》(1997---1999年度)。
14、“勞動合同法中的難點問題研究”,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立項課題,主持人。該課題成果于2000年7月通過鑒定。課題成果見《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集》(2000---2001年度)。
15、"以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為背景的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子課題負責人,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基地項目,2009年月-2009年10月。
16、“《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修改立法研究”,全國婦聯(lián)課題,主持人,課題研究時間為2002年2月---2002年12月。
17、“中外社會保險基金繳費工資基數(shù)模式比較研究”,勞動社會保障部部級課題份課題,主持人,2004年3月-2004年9月。
18、“中外勞動合同法比較研究”,勞動社會保障部部級課題子課題,主持人,2005年1月-12月。
19、”從疾病保險到健康保險的研究”,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課題, 主持人,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主持和參加國際機構研究項目情況
1 作為中方專家之一參加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與澳大利亞政府的合作研究項目,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研究,2008年1月-2011年12月。
2 主持亞太經合組織(APEC) 課題-"人力資本保護措施研究"中國部分的研究,課題研究時間為:2004年2月-8月。
3 主持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課題,“大學生就業(yè)中的歧視問題調查研究”,2003年11月-2005年8月。
4 主持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局研究項目---“Institutional Mapp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吉林省吉林市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促進就業(yè)”)。2001年6月---2001年12月。課題成果見《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集》(2000---2001年度),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5 主持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局研究項目---“Institutional Mapp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ities of Zhangjiakou and Baotou”(“張家口市和包頭市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促進就業(yè)”)。2002年3月---2002年12月。
6 主持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局的研究項目(中國部分)---“Promotion Of Equality At Work Through The Labor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通過勞動行政手段促進勞動領域的男女平等”)。研究時間:1997年2月---1997年7月!吨袊鴦趧涌茖W研究報告集》(1997---1999年度),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7 主持中韓合作研究項目---“韓國在華企業(yè)的產業(yè)關系和人力資源管理”中“中國勞動世界的變化和影響”部分的研究。課題研究時間為2002年1月---12月。
8 主持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項目“Status and Role of Employers Organizations in Tripartite Mechanism in China”(“中國企業(yè)家組織在三方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課題研究時間2001年6月---7月。
9 作為中方專家(外方專家來自分別來自國際勞工組織和英國)參加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項目---"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Tripartism in China" (“中國的產業(yè)關系與三方協(xié)商機制”),時間為2002年5月---11月。
10 作為中方專家之一參加亞洲開發(fā)銀行和中國政府的合作研究項目---“Intrados Consulting Group on Part A of the China Pension Reform Project”(“中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項目”)。2000年4月---2001年6月。課題成果已出版。
11 1994年作為中方專家之一參加亞洲開發(fā)銀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研究項目---“Study of Social Welfare and Labor Adjustment for Enterprise Reform ”(“企業(yè)改革中的社會福利與勞動調整研究”) 。該項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支持中國政府的工業(yè)改革計劃,制定管理富余勞動力和將社會福利制度從企業(yè)中分離出來的戰(zhàn)略。
12 作為項目的主要實施者,參加國際勞工組織與勞動社會保障部的合作研究項目---“ILO\Japan Inter-country Project Study on Women's Access to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Rural Area, A Case Study in Xingta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China ”(“中國農村就業(yè)促進試點項目關于農村婦女就業(yè)問題研究,河北省行唐縣個案研究” )。
13 作為中方專家參加中德合作項目立項研究---“Wiedereingliederung arbeitsloser Frauen in das Erwerbsleben”(促進中國下崗婦女再就業(yè)中德合作項目立項研究),與德方專家共同參加實地考察,共同執(zhí)筆主考察報告。
14 參加中國---比利時政府科技合作項目---“社會保障政策法律研究”,課題組成員之一,時間為2000年10月---2001年10月,主要從事兩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并承擔研究成果中醫(yī)療保險部分的撰寫。
3、論文及著作
石美遐教授自1999年以來出版各種專著、教材、工具書主要有(1998年前的著作省略):
著作及教材:
1 《中國勞動世界的變化趨勢和影響》(韓文),韓國勞動科學研究院出版社,專著,2003年。
2 <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勞工標準與勞動法研究> ,主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4月
3 《勞動法學》(第一版、第二版),全國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新編系列教材,主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12月、2009年8月。
4 《外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選》,主編,中國勞動出版社,1999年。
5 《新編勞動爭議案例》的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
6 “公司重組與勞動法的作用”(“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Role of Labor Law in China” ), 日本勞動研究機構的學術刊物---.
7 與國外學者聯(lián)合著書:“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Labor Law in Asian Countries”("亞洲國家的工業(yè)化進程與勞動法"),荷蘭克路威國際法出版社出版,1999年。作者來自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及澳大利亞等。本人在其中的部分(第33頁---48頁),題目:關于中國的勞動關系。
8 “Labor Law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國的勞動法制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Labor Law”---1996 JIL comparative Labor Law Seminar, 1997 No. 6 ("工業(yè)化進程與勞動法的作用",日本勞動研究機構期刊,1997年第6期)。
9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政策”,〈日本勞動研究雜志〉1996年第7期(日文)。該文為本人1996年在東京參加“亞太地區(qū)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制的變化研討會”的發(fā)言全文。原文為英文,后被譯為日語。
10 與國外學者聯(lián)合著書。“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Role of Labor Law”("公司重組與勞動法的作用"),荷蘭克路威國際法出版社出版,2003年。其他作者分別來自日本、韓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本人在其中的部分(第37頁---59頁),題目:中國公司調整與勞動法的地位。
11 與中國和德國社會保障學者共同著書:"Die chinesische Verfassung und die soziale Sicherheit"(中國憲法與社會保障),, Nomos出版社,2005年。
12 《非正規(guī)就業(yè)勞動關系研究--從國際視野探討中國的模式和政策選擇》,專著,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4月。
13 主編、撰寫:《勞動關系國際比較》,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14 撰寫勞動法學、社會法學研究部分,《中國法律年鑒》,1995年-2010年,中國法律年鑒社。
石美遐教授近10年來(1999年以來)發(fā)表于學術期刊的主要論文包括(1998年底以前發(fā)表的論文省略):
1 "從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勞動關系看其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勞動》,2005年第12期;
2 “養(yǎng)老保險標準國際比較研究”,《財政研究》,2005年第4期;
3 "中外醫(yī)療保險繳費比較研究",《中國醫(yī)療保險》,2005年第4期;
4 “醫(yī)療保險立法問題之探討”,《中國醫(yī)療保險》,2005年第3期;
5 “醫(yī)保改革迷霧”,《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第9期,(第2作者);
6 "養(yǎng)老保險標準國際比較及啟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7 "就業(yè)促進立法的幾點思考”,《人民日報》(理論版),2004年4月12日;
8 “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標準與國際勞工標準比較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年第5期;
9 “企業(yè)勞動爭議芻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2003年第3期(第2作者);
10 “勞動合同中止:急待規(guī)范的法律問題”,〈中國勞動保障報〉,2003年4月1日(合作,第一作者);
11 “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立法問題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2 “新時期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立法問題研究”,《中國婦女就業(yè):現(xiàn)狀與對策》,(被收入論文之一),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年3月北京第一版;
13 “女職工勞動保護立法研究”,《中國婦運》,2003年第6期;
14 “婦女的就業(yè)”,《就業(yè)藍皮書 2002年:中國就業(yè)報告》,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5 <“入世”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中共中央黨校主辦),2003年第6期
16 “我國補充醫(yī)療保險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51J-3,(合作,第一作者);
17 <“入世”背景下的勞動關系走向>,《工人日報》, 2002年2月5日,第5版;
18 “關于勞動合同立法若干問題研究”,〈中國勞動〉2000年第期;
19 “入世后我國勞動關系新趨勢”,《半月談》,2002年第7期;
20 <我國“入世”后的勞動關系走向>, 《內部文稿》(求是雜志社主管),2002年第10期;
21 “關于我國社會保險立法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 (上),〈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11月2日第3版;轉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1年第1 期;
22 <中國“入世背景下的勞動關系走向試析”>,勞動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論壇》,2002年第1期;
23 “對我國企業(yè)內部勞動規(guī)則立法的幾點建議”,〈21世紀亞太地區(qū)勞動法與社會保障發(fā)展趨勢〉,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4 “淺談補充醫(yī)療保險需求及發(fā)展走勢”,〈中國勞動保障報〉,2001年5月31日,第4版,(合作,第一作者);
25 “我國補充醫(yī)療保險問題初探”,〈中國勞動保障報〉,2001年3月6日,第3版,(合作,第一作者);
26 "關于勞動合同立法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3月23日第3版;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0年第5期);
27 “中國勞動保障法制建設的五十年”,〈中國勞動科學〉,1999年第11期;
28 <勞動者盼來了“保護神”---我國勞動保障法制建設的輝煌成就〉,《中國勞動保障報》,1999年10月9日;
29 “關于勞動合同立法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3月16日第3版;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0年第5期);
30 <“入世”背景下的勞動關系>, 《中國勞動》,2002年第2期;
31 “關于我國就業(yè)促進立法問題的探討”,《中國勞動保障報》,2004年10月12日(理論版);
32 “入世與我國勞動關系”,《教育經濟與管理》,2004年第6期;
33 “加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全國小康的實現(xiàn)”,《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刊》,
2004年第1期;
34 “對現(xiàn)階段女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分析”,中國勞動保障報,2005年9月6日(理論版);
35 “我國勞務派遣問題探討”,中國勞動保障報,2006年2月7日(理論版),第一作者;
36 "勞務派遣:促進就業(yè)的有效形式",人民日報(理論版),2006年2月27日;
37 “中國現(xiàn)階段女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婦女研究論叢》(中國婦女研究會會刊),
2005年增刊;
38 "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對勞動關系調整手段的影響",<中國勞動>,2006年第7期;
39 “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農業(yè)勞動力轉移”,《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年11月,第2作者;
40 "擴招的邊界",<經濟縱橫>, 2005.6. 第2作者;
41 "我國現(xiàn)階段勞務派遣的理論和實踐合理性", 第一作者,丁薛祥主編:<人才派遣 理論規(guī)范與實務>,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2 "我國靈活就業(yè)人員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第一作者,<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文集),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3 “非正規(guī)就業(yè)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第2作者,《河北學刊》,2007年第1期;
44 "新時期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立法問題研究", <社會正義的十年探索-中國與國外勞動法制改革比較研究>,葉靜漪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45 "中外勞動合同立法比較研究",<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6期;
46 “集體勞動關系與和諧社會”,《法學家》,2007年第2期;
47 “勞動關系彈性化的利與弊”,《中國國情國力》,2007年第4期;
48 “中外養(yǎng)老保險基金來源及繳費比例比較研究”,《財政研究》,2007年第3期;
49 “醫(yī)療費用持續(xù)走高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醫(yī)療保險》,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50 "從疾病保險到健康保險(預防干預)的戰(zhàn)略選擇",《中國藥物經濟學》,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51 “外地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在京景況探析”,《中國國情國力》,2007年第2期;
52 “女大學生就業(yè)性別歧視的經濟學分析”,《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0卷增刊,第二作者;
53 “促進靈活就業(yè) 減少城市貧困”,《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54 "實行民主管理是企業(yè)的理性選擇",<工人日報>(理論版),09年3月3日;
55 “最低工資標準的就業(yè)效應分析”,《中國勞動》,09年第8期,第二作者;
56“關于女職工勞動保護立法問題的建議”,<中國勞動保障報>, 2003年3月11日(合作,第一作者);
57 "從疾病保險到健康保險(預防干預)的戰(zhàn)略選擇",第二作者,《中國藥物經濟學》, 2007年第1期;
58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環(huán)境與對策分析”,《中國勞動》,2009年第12期
59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man Resources in Middle Area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8 Confer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863-866(ISTP) 2008 (第二作者) ;
60 "實行民主管理是企業(yè)的理性選擇",《工人日報》第6版,理論與實踐,2009年3月3日;
61 “金融危機下我國就業(yè)的形勢與策略”,第一作者,《用人單位勞動爭議前沿問題與實踐》,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會編,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
62.“對《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積極效應再探討-基于金融危機的視角”,《勞動法與社會保險法前沿問題研究》,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會編,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論文集);
63.“中德產業(yè)民主比較”,《生產力研究》(CSSCI來源期刊),2010-10,219/1/11-14, 第二作者;
64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勞動社會保障權益保障”,《和諧發(fā)展與人權》,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論文集);
65、“我國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yè)民主管理制度合理性探討”,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工會工作》,2010年第2期。原文出處:《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京),2010. 1. 6- 9,(獨作者)、(一類)。
66、“推進我國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建議”,《政府管理》(CSSCI/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0年第三期,第93-97頁,(第一作者)。
67、“基于不同學科和國際比較視角看我國勞務派遣制度的完善”,《新人力》,2010年9月刊,第80頁-85頁。
68、“社會保障法”,《全國企業(yè)法律顧問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復習指南》(2009年),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69. “Study on Innovation of Salary Managemen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g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41-1144(ISTP), 2010-3, 第二作者;
70. “中小物流企業(yè)勞動關系研究”,《物流技術》,2010-6,29/12/36-38, 第二作者;
71. “基于勝任能力模型的物流企業(yè)人力資源開發(fā)培訓系統(tǒng)的構建”,《物流技術》,2010-5,29/9/92-94, 第二作者;
72. “Th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conomic Cris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314-317(ISTP), 2010-3, 第二作者;
73. “四位一體”的低碳物流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分析,《物流技術》,2010-8,29/15/152-156, 第二作者;
74. “從中國社會保障新趨勢看中國人權事業(yè)的新進展”,第三屆北京人權論壇論文集(ISBN978-7-5085-2089-6,352-355),2011-1,獨作者;
75. “論西方勞動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形成及啟示”,《生產力研究》(CSSCI來源期刊),2011-1:146-147,第二作者;
76. “從生態(tài)扶貧的角度探索農牧民脫貧的新思路-以三江源地區(qū)為例 ”,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ober 1-2,2011, Chengdu, China(ISTP): 58-62, 第二作者;
4、指導研究生情況
1997年9月---2002年8月,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的教師聯(lián)合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社會保障、勞動經濟。
2002年---現(xiàn)在,北京交通大學,獨立培養(yǎng)碩士生、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勞動關系與勞動法、人力資源管理。
5、獲得榮譽
1 所主持的勞動部部級課題“中國勞動法制問題研究”課題成果獲1996年度勞動部科學進步三等獎。
2 所主持的勞動部部級課題“關于我國現(xiàn)階段縮短工作時間問題研究”課題成果獲1995年度勞動部科學進步四等獎。
3 所撰寫《中國勞動法制體系問題研究》榮獲“《勞動法》十周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論文一等獎”,2004年12月。
4 所撰寫"我國非正規(guī)就業(yè)人員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第一作者)論文獲2006年中國社會保障論壇二等獎。
5 所撰寫“中外醫(yī)療保險繳費比較研究”榮獲中國社會保險學會醫(yī)療保險分會2006年度醫(yī)療保險論文征集活動三等獎。
6 所撰寫論文"我國非正規(guī)就業(yè)勞動關系模式調整研究",在"第二屆中國勞動論壇"論文評比中榮獲三等獎(2007年8月)。
7 所撰寫"我國現(xiàn)階段社區(qū)醫(yī)療建設對策研究"(第一作者)論文獲2007年中國社會保障論壇論文優(yōu)秀獎。
8 所撰寫“經濟轉型中就業(yè)的難題和對策”(第一作者)榮獲第三界中國勞動論壇易才杯優(yōu)秀論文大賽優(yōu)秀獎(2008年10月)。
9 合作撰寫“金融危機下我國就業(yè)形勢與策略”(第一作者)獲得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會優(yōu)秀論文評選二等獎(2010年3月)。
10 2006年6月被北京交通大學評為校級優(yōu)秀主講教師;在獲得三年優(yōu)秀主講教師榮譽后,2011-2012年再次被確認為校級優(yōu)秀主講教師。
11.2008年10月北京交通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雙語研究型教學體系設計(3/5)。
6、團體兼職
1 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2 中國勞動關系研究會副會長
3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常務理事;
4 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
5 中國勞動學會人力資源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6 中國法學會社會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7 中國企聯(lián)雇主工作委員會委員;
8 北京市法學會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分會常務理事;
9 《中國藥物經濟學》編委會成員;
10 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wǎng)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wǎng)”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