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第三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fā)展階段
一、選擇題Ⅰ: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和“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產生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這句話的意思是:
A.剩余價值可以在流通中產生,也可以在生產中產生
B.剩余價值既不在流通中產生,也不在生產中產生
C.剩余價值在生產中產生,但要以流通為條件
D.剩余價值在流通中產生,但要以生產為條件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的產生領域。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G—W—G'是同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價值規(guī)律要求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交換的結果只會是價值的形式發(fā)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變化。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作為資本在流通中發(fā)生了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但是,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會產生剩余價值。離開流通,貨幣所有者把貨幣貯藏起來,貨幣永遠也不能轉化為資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發(fā)生關系,剩余價值無從產生。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中產生,因為流通只是為價值增殖過程做準備,而這個過程是在生產領域中進行的;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因為它是以流通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2.馬克思指出:“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這說明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A.能否買到商品
B.能否買到生活資料
C.能否買到生產資料
D.能否帶來剩余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根本區(qū)別。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充當?shù)氖巧唐方粨Q的媒介。簡單商品流通——為買而賣——是達到流通以外的最終目的,占有使用價值,滿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只是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占有者變成了資本家。價值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個過程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地變換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改變著自己的量,作為剩余價值同作為原價值的自身分出來,自行增殖著。既然它生出剩余價值的運動是它自身的運動,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因此,作為流通手段交換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貨幣在運動中能否帶來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3.馬克思說:“G-W-G'事實上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xiàn)出來的資本總公式。”通過分析資本流通總公式,可以發(fā)現(xiàn)價值增殖只能發(fā)生在:
A.G-W階段的貨幣上
B.G-W階段商品的購買行為上
C.W-G階段中所購買商品價值上
D.G-W階段中所購買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上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
馬克思指出:“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guī)律相矛盾的。”這就是說,資本總公式在表面上是同價值理論、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馬克思提出這個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實際上提出了這樣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是從哪里來的,怎樣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說明資本價值的增殖?那么,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怎樣解決呢?剩余價值究竟從哪里產生的呢?我們知道,資本運動過程包括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資本的流通過程,認為剩余價值和“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的條件。按照這個條件,剩余價值不能發(fā)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因為這里的貨幣只是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會發(fā)生價值的增殖。剩余價值也不可能發(fā)生在W—G階段上,因為這一階段只是使商品從自然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而沒有發(fā)生價值量的變化。因此,剩余價值只能發(fā)生在第一階段所購買的商品上,但又不是發(fā)生在這種商品的價值上,因為根據(jù)等價交換的原則,商品是按照價值購買的,因而只能發(fā)生在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4.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資本價值增殖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從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最根本的條件是由于:
A.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出現(xiàn)
B.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發(fā)展
C.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性
D.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特性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性。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中產生,但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既然貨幣價值的變化,不可能發(fā)生在貨幣本身,也不能發(fā)生在商品的出賣上。由于商品交換是價值量間的等量交換,它也不會發(fā)生在這種商品的價值上,這樣就只能發(fā)生在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此貨幣的所有者必須在流通中買到一種特殊商品,它的使用價值不僅是價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價值的源泉,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商品。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資本家在生產上使用這種商品所獲得的價值,是兩個不等的量,這種不等的量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必要條件。勞動力商品的最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它的使用價值上。對資本家來說,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勞動的某種有用性質即具體勞動來決定的,也不是由具體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某種產品的特殊有用性質決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勞動的抽象性質即抽象勞動決定的,這個抽象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比勞動力價值的量更大。與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勞動力商品的消費過程也就是勞動過程。在勞動過程中,能創(chuàng)造出新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更大。這里勞動力的買賣并不同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換的原則辦事。在工人將剩余價值生產出來的同時,貨幣也隨之轉化為資本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5.貨幣本身并不就是資本,貨幣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都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貨幣要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
A.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
B.勞動力成為商品
C.各種生產要素能有效地配置
D.市場秩序規(guī)范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個歷史范疇。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它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中都是資本的始點。作為貨幣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有本質的區(qū)別。作為貨幣的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現(xiàn)各種商品的價值,并不能夠帶來剩余價值。作為資本的貨幣則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買和賣發(fā)生增殖。
價值的增值過程經過商品的流通過程,也經過商品的生產過程。如果不是孤立地看這兩個過程,而是把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統(tǒng)一起來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這里的奧秘在于作為資本所有者在流通中買到的是什么商品?如果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夠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大于自己價值的商品來,那么價值增殖就可能發(fā)生。資本所有者在流通領域購買到勞動力商品,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從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6.資本流通的總公式是G-W-Gˊ,其中的G′=G+ΔG,ΔG表示預付資本的增加額,即發(fā)生了價值增殖。G-W-G′這個資本運動公式,由于它代表了資本運動的一般特征,體現(xiàn)了資本運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
A.只適用于產業(yè)資本的運動
B.只適用于銀行資本的運動
C.只適用于商業(yè)資本的運動
D.適用于一切職能資本和借貸資本的運動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總公式的適用條件。
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但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一般流通媒介的貨幣是有區(qū)別的。如果用G表示貨幣,W表示商品,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而資本流通公式則是G—W—G′,其中的G′=G+△g,△g表示原預付資本的增加額,這個增加額就是剩余價值。可見,在資本流通的過程中,貨幣能夠在運動中帶來剩余價值,發(fā)生價值增殖,這時的貨幣就轉化為資本。資本的總公式指的是資本的流通公式。資本的流通公式,概括了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和銀行資本等各種資本運動的一般特征即價值增殖,所以,通常把它稱作資本的總公式。最后,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不管在商品流通公式還是在資本流通公式中,都必須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即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在資本流通公式中,資本發(fā)生了價值增殖,但是這里的增殖并不是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中發(fā)生的,它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由于使用了勞動力商品而得以實現(xiàn)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7.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勞動力價值構成上,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與其他商品相比還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
A.它完全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
B.它是由勞動者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決定的
C.它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它可以還原為勞動者維持自己及其家屬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力價值決定的特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其他商品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但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的特點還在于,它包含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勞動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種類、數(shù)量和構成,受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和自然歷史條件的制約。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生產力水平、自然條件、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決定著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在范圍、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不相同。這是勞動力價值區(qū)別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點。題中A項是一切商品的共同點,B項只是勞動力價值的外在轉化形式。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生活資料所必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8.馬克思指出:“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這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
B.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C.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D.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tǒng)一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在任何社會,生產過程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下,通過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則是:在資本主義所有制下,以資本與雇用勞動相結合的方式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最突出的特點是:不僅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還是資本的增殖過程。
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有目的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過程就是勞動者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加工的過程,它的目的性在于通過勞動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某種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但是和一般人類勞動過程不同,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由兩個特點:第一,由于勞動者作為雇傭勞動出賣給資本所有者,所以勞動必須在資本所有者支配和監(jiān)督下進行。第二,由于生產資料歸資本所有者占有,所以勞動產品歸資本所有者所有。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特征是使用價值的生產、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中生產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出賣,以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交換所依據(jù)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耗費勞動創(chuàng)造了這些新價值。如果新價值量相當于能夠補償勞動力的價值,那么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形成過程。因為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在生產產品時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同時創(chuàng)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其結果全部投入的資本價值被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如果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超過了這個量,其差額就是剩余價值,那么生產過程就成了價值增殖過程。
事實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由勞動過程的兩個特點和生產目的決定,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價值總是盡可能多地大于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從量的計算上看,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勞動力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在這一定點上,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超過了這個點就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前者是一般商品生產過程;后者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因此,馬克思說:“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9.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關鍵是運用:
A.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資本區(qū)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原理
D.勞動二重性原理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的過程的統(tǒng)一。這一原理是對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具體應用。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論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通過雇傭工人的具體勞動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并把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另一方面,通過工人的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并超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實現(xiàn)價值增殖。A項是用于進一步揭示剩余價值的來源,說明剩余價值只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B項分析的是商品作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所具有的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C項則是用于揭示價值轉移方式不同的資本對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0.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商品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是勞動力自身價值和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勞動力價值是借助于:
A.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
B.抽象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
C.具體勞動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
D.抽象勞動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
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關系。一般地說,價值增殖過程也是價值形成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的特殊的資本主義形式。“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xù)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xù)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關系。首先,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是生產過程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的關系:勞動過程是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是從生產過程的物質內容方面考察的;價值形成過程是具體勞動轉移舊價值和抽象勞動形成新價值的過程,是從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方面考察的。其次,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勞動過程只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價值增殖過程本身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即無酬勞動的物化過程。生產過程的整個性質就是由這一點專門規(guī)定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價值是借助于抽象勞動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1.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是借助于生產者的:
A.具體勞動而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
B.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
C.抽象勞動而實現(xiàn)了價值增殖
D.抽象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并轉移價值。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土地、設備和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它們原有的價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勞動產品中去,同時,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勞動加入新產品,創(chuàng)造出新價值。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原有價值的轉移過程,是同一勞動引起的兩種不同結果。馬克思指出:“在同一時間內,勞動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chuàng)造價值,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所以,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并轉移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價值的保存或轉移,都是勞動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是借助于生產者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的形成過程,這里的“一定點”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
A.工人用于轉移生產資料價值的時間
B.工人用于創(chuàng)造新產品使用價值的時間
C.工人用于補償勞動力自身價值的時間
D.工人用于創(chuàng)造新產品全部價值的時間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價值形成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基礎。
資本主義價值形成過程既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的過程,同時又是雇傭工人的活勞動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勞動力價值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雇傭工人用于再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工人勞動超過這“一定點”的時間就是剩余勞動時間。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的整個勞動時間超過這個“一定點”,這樣,價值形成過程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成為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3.工資形式對資本主義“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種表現(xiàn)形式掩蓋了現(xiàn)實關系,正好顯示出它的反面。”資本主義工資之所以掩蓋了剝削,是由于它:
A.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格
B.是勞動者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
C.是勞動力的價值
D.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工資形式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原因。
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它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由于資本家是按勞動時間或勞動成果支付工資的,因而從表面上看,似乎工人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就造成了工人的全部勞動都是有酬勞動,抹煞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區(qū)別,掩蓋了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4.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在揭示資本主義工資的問題上,關鍵是要注意區(qū)分:
A.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
B.勞動和勞動力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工資形式掩蓋了現(xiàn)實剝削關系。
對勞動力和勞動必須科學地加以區(qū)分。勞動力是存在于活的人體內的勞動能力,而勞動則是勞動能力在生產中的耗費和發(fā)揮,勞動的實現(xiàn)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而勞動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成為商品。此哦能夠勞動力和勞動的科學區(qū)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付給工人的工資,也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就是說,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揭示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可以進一步認清資本家于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5.資本家支付給工人工資的形式多種多樣,資本家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
A.名義工資
B.實際工資
C.計時工資本
D.計件工資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有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兩種。所謂計時工資,是指按工人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在考察計時工資時,必須把工資總額和工資的每小時單價加以區(qū)別,因此有必要確定每小時勞動力的價格,為此,馬克思借用資產階級經濟學用語“勞動價格”,以表示每小時勞動力的價格。計時工資的變化規(guī)律受工資總額、勞動價格和工作日長度三個因素影響。因此,只要延長工作日長度,即使勞動價格不變甚至不斷下降,工資總額仍然可以保持不變,甚至可以增加。計時工資是資本家加強剩余價值生產的有力手段。其具體方法有:第一,根據(jù)資本增殖需要,利用“小時工資制”交替使用過度勞動和完全失業(yè)的辦法來加強剝削;第二,運用“付以額外報酬”的方法,變相延長工作日;第三,運用壓低勞動價格的方法,刺激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第四,利用工人之間的競爭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壓低勞動價格。
所謂計件工資,是指按工人在一定時間內所完成的產品數(shù)量或工作量來支付的工資。它以計時工資為基礎,并由計時工資演化和換算而成,其公式是:計件工資單價=勞動力日工資/日產品數(shù)量。所以,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計件工資也是資本家加強剩余價值生產的手段。其特點是:第一,它通過產品本身來控制勞動質量,以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第二,它提供一個確定的計算勞動強度的尺度,并以此壓榨工人;第三,勞動的質量和強度都由工資形式來控制,對勞動的監(jiān)督大部分成為多余的事;第四,它是資本家提高勞動強度和延長工作日的手段;第五,它包含有一種降低平均工資水平的趨勢;第六,它還是計時工資的主要支柱?傊,“計件工資是最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資形式”。
名義工資即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shù)量。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買到的各類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shù)量。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都是表示工資絕對商量的概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者的變動是一致的,即名義工資越高,實際工資也越高,反之亦然。若名義工資增長快于物價上漲,實際工資也增長。不一致的地方:在名義工資不變時,若物價上漲,則實際工資下降;名義工資提高幅度不及物價上漲幅度,實際工資也下降。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6.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資本是作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范疇,體現(xiàn)著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剝削關系。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種基本的生產要素形式存在。下列屬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資本范疇的是:
A.資本家為備不時之需而持有的現(xiàn)金
B.社會主義國有企業(yè)的社會保障基金
C.資本家用來支付工人工資的那部分貨幣
D.資本家生產出來的、用于銷售的汽車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的內涵。
資本能夠帶來剩余價值,從表面上看,資本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和物品,如機器、廠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這些物品本身并不是資本,只有當它們在資本家手里被用來作為剝削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資本在本質上反映了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持有的現(xiàn)金沒有進行生產活動,當然也不會帶來剩余價值;社會主義國有企業(yè)并不存在剝削,它的生產設備并沒有用于作為剝削工人的手段,也就不是資本;資本家生產的汽車當然也不會自行增殖。而資本家用來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可以使資本家對工人進行剝削,從而為資本家?guī)砀嗟氖S鄡r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7.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價值增殖是資本的基本特征。生產資料要成為資本,必須:
A.通過市場交換
B.同勞動者的勞動相結合
C.作為剝削雇傭工人占有剩余價值的手段
D.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的條件。
馬克思認為,資本是生產中的有用物,具有相應的物質形態(tài)。這是資本的物質自然屬性。資本的物質自然屬性是直接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它與資本生產使用價值的效率直接相關,即同勞動過程的效率直接相關。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的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qū)別的”。作為自然屬性的資本表現(xiàn)為各種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生產要素;或者說,資本是生產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然而,生產使用價值并不是資本所有者的目的。資本的所有者的目的是生產一個比他預付的資本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價值增量或剩余價值。正因為如此,資本雖然是以資本所有者所擁有的機器、廠房、原材料等形式出現(xiàn),但是,機器、廠房、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本身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資本。只有當它們在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即只有當它們成為剝削雇傭工人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時,才是完全意義上的資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8.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這說明:
A.資本表現(xiàn)為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的生產資料都可以轉化為資本
B.資本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體現(xiàn)的是資本所有者對雇傭工人的剝削
C.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價值增殖是資本的基本特征
D.資本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下都是資產階級剝削雇傭工人的社會經濟關系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的條件。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僅具有物質自然屬性,而且具有體現(xiàn)在物質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在馬克思指出:“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余價值……”。歷史上和當代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把資本說成是同生產工具一起出現(xiàn)的、超越歷史的范疇,否認資本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從而將資本主義解釋成為一種永恒的社會制度。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這種謬論,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所以“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這一范疇并不僅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在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長河中,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及其由此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都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作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資本必然要為其所有者帶來增加價值。只要存在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權和市場經濟體制,資本作為資源配置中須臾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必然內在于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之中。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存在,但是由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公有性質,勞動者的地位的變化改變了資本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9.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其根據(jù)是資本不同部分:
A.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使用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周轉速度的不同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jù)。
在政治經濟學史上,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揭示了資本的本質,并進而將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恩格斯對此作了高度評價,他說:“這個區(qū)別提供了一把解決經濟學上最復雜的問題的鑰匙。”資本是依靠剝削工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資本,從本質上說,資本是被物的外殼所掩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的資本概括起來不外兩個部分,即以生產資料形態(tài)存在的資本和以勞動力形態(tài)存在的資本。馬克思依據(jù)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20.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中,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種資本的區(qū)別就在于:
A.不變資本是固定資本,可變資本是流動資本
B.不變資本是生產資本,可變資本是貨幣資本
C.不變資本不轉移價值,可變資本轉移價值
D.不變資本不發(fā)生價值增殖,可變資本發(fā)生價值增殖
21.馬克思對資本進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的形式存在的資本。這兩種資本屬于職能資本的是:
A.貨幣資本
B.生產資本
C.商品資本
D.流動資本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由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構成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參加生產過程,其使用價值以不同形式被消耗掉。但不論生產資料價值轉移的方式如何不同,它們只能把自己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不會發(fā)生價值增殖。它們的價值在進入生產過程以前,就已經由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的只是使用價值,而它們的價值只是在新產品中再現(xiàn)出來,因此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上的價值決不會大于它們在參加生產過程時被消耗了的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馬克思把生產資料構成的資本稱作不變資本,用C表示?忌⒁獾氖牵弘m然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改變自己原有的價值量,但并不排斥生產資料有發(fā)生價值變動的可能。當生產某種生產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發(fā)生變化時,或是由于新的發(fā)明使同種生產資料可由較少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原有的生產資料就會貶值,因而轉移到新產品上的價值也相應減少。但這種價值變動,是在生產過程以外發(fā)生的,并不會改變不變資本的性質。
資本中以勞動力形態(tài)存在的部分,在生產過程中不存在價值轉移問題,因為勞動力的價值已經以工資形式支付給工人,并被工人消費掉,不可能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這部分勞動力的價值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工人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作為具體勞動,它改變生產資料的物質形態(tài),使一種使用價值變成另一種使用價值,并將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作為抽象勞動,它創(chuàng)造出新價值,這個新價值既包括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用來補償勞動力的價值,還包含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即剩余價值,從而使這部分資本量發(fā)生了變化。所以馬克思把它稱為可變資本,用v表示。
不變資本中部分以固定資本的形式存在,同時,它也可能以流動資本的形式存在。貨幣資本是指用以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資本,這是的資本形式是以貨幣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無論是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還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可變資本都不是貨幣資本;資本家用貨幣資本購買到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不僅發(fā)揮著一般生產要素的作用,而且成為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手段,因而取得了生產資本的形式。因此,不論是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都是生產資本。
因此,第20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第21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22.在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資本家為了提高資本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通常會采用的兩種基本方法是:
A.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
B.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
C.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D.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壟斷市場和價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的兩種生產方法。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因為工作日是一個可變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內變動。但是,靠絕對地延長工作日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為工作日的延長限度既取決于勞動力的生理界限,又取決于社會和道德的界限。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為了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由于勞動力價值由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所構成,并且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與生產它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生活資料的價值就會降低,勞動力價值也隨之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本題的正確的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3.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指在保證勞動時間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方法。它的獲得是:
A.個別企業(yè)靠延長工作日和增加勞動時間的結果
B.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C.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D.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獲取途徑。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條件的。首先,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不是個別資本家的行為,而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因為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減少雇傭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必須降低雇傭工人勞動力價值構成要素的價值。其次,雇傭工人及其家屬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與生產它們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首先要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要提高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這些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才會使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從而勞動力的價值才會下降。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有賴于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樣才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最終實現(xiàn)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4.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指的是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從而絕對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存在于:
A.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
B.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階段
C.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yè)時期
D.資本主義的現(xiàn)代化階段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都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馬克思指出:“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延長工作日是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主要方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已定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從而提供和增加剩余價值。“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并由資本占有這部分剩余勞動,這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也是以工作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的。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發(fā)展相對緩慢,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占主要地位。此外,個別企業(yè)采用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而生產的剩余價值,也是一種絕對剩余價值。因為這種方法同延長工作日一樣,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體力和腦力,但并不能降低勞動力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5.(2002年文科第6題)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是:
A.單個資本家采用先進技術降低商品個別價值的結果
B.單個資本家壓低勞動力價值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
C.資本家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增加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結果
D.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從而相應地延長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是個別企業(yè)首先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之高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這樣,生產它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就能夠比其他企業(yè)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超額剩余價值。
從個別資本家來看,出于對更多的超額剩余價值的追求,他必須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是當所有的資本家都仿效這一做法,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時,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就消失了,超額剩余價值也就不存在了。由于資本家競相追求超額剩余價值,使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根據(jù)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的原理,生活資料價值隨之下降;再根據(jù)勞動力價值決定的原理,勞動力價值會由此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實現(xiàn)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所以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是超額剩余價值消失了,但實現(xiàn)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6.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條件。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是由于各個資本家競相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而超額剩余價值的獲得則是:
A.個別企業(yè)靠延長工作日和增加勞動時間的結果
B.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C.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D.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超額剩余價值的源泉。
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在現(xiàn)實的經濟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個別企業(yè)開始的。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并不是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個別企業(yè)采用新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可以縮減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在銷售商品時,仍然按照社會價值出賣。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余價值在本質上的仍然是剩余價值,而且只是個別企業(yè)獲得的,所以其來源仍然是該企業(yè)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個別企業(yè)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7.某資本家工廠共有資本200萬元,其中一次生產耗費不變資本100萬元,購買勞動力部分為80萬元,生產出商品價值300萬元。該資本的剩余價值率是:
A.300%
B.200%
C.150%
D.100%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率的公式。
剩余價值率是由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率形成的。它反映的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剩余價值率可表示為m’=m/v。資本家要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可以通過兩條途徑: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和增加可變資本總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率有提高的趨勢。
要求出本題的剩余價值率,必須首先計算出剩余價值量:300-100-80=120萬元。根據(jù)剩余價值率的計算公式:m’=m/v,即m’=120/80=150%。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7頁。
28.在社會平均勞動率條件下,每個工人8小時內生產20個電子元件,每個電子元件生產資料價值為10元,工人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為100元,剩余價值率為100%。某資本家企業(yè)率先采用新技術,并加強作業(yè)管理,使每個工人8小時內生產30個電子元件。這時,這家企業(yè)的每個工人完成的超額剩余價值為:
A.150元
B.100元
C.50元
D.40元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超額剩余價值的計算方法。
超額剩余價值是指由于個別資本家首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個別勞動生產率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而形成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考生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超額剩余價值的來源于說成是依靠商品的不等價交換獲取的。這是因為:在使用新的機器時,如果大量生產還繼續(xù)以舊的生產資料為基礎,資本家就可以把商品高于它的個別價值出售。因為,這種情況似乎是,對資本家來說,剩余價值來源于出售——對其他商品所有者的欺騙,而不是來源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但是,這不過是一種假象。超額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于個別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會使他生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特別高的個別勞動,就可以化為較多的或者說是倍加的社會必要勞動,從而形成更多的社會價值。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該企業(yè)雇傭工人提供的個別勞動就會成為倍加的社會勞動,從而就會形成更多的社會價值,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出超額剩余價值。
根據(jù)試題提供的有關信息,考生必須首先計算出v和m。因為:v+m=100;m’=m/v=100%。從而可以計算出:v=50;m=50。因此,每個工人每天的個別價值=(20×10)(c)+50(v)+50(m)=300元。
每個電子元件的價值=300/20=15(元)。
采用新技術和作業(yè)管理后,每個工人每天的個別價值=(30×10)(c)+50(v)+50(m)=400元。
每個工人每天的社會價值=30×15=450(元)。超額剩余價值=450-400=50(元)。
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9.剩余價值的本質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商品所遵循的商品交換規(guī)律是:
A.把工作時間規(guī)定為法定的8小時
B.把工作時間規(guī)定為12小時
C.把工作時間規(guī)定為等于必要勞動時間
D.把工作時間設定為一個超過必要勞動的時間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絕對剩余價值,是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和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而這種提高剩余價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生產。例如,一個工作日為12小時,必要勞動時間為6小時,剩余勞動時間6小時,則m’=6/6=100%。如果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工作日延長到15小時,則剩余勞動時間增加到9小時,m’=9/6=150%。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是因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內伸縮。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須大于必要勞動時間。其次,工作日的最高限度取決于兩個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飯、睡眠等以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動和社會交往的時間,這種需要的范圍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狀況決定的。
可見工作日的長度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化,而勞動力的買賣關系并不能決定勞動力的使用時間。在這里,由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產生了兩種互相對抗的權利,資本家要盡量延長工作日,因為他享有使用一天勞動力的權利;工人則反對延長工作日,因為工人要求工作日長度不損害他的健康,以便他能繼續(x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馬克思指出:“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二律背反,權利同權利相對抗,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guī)律所承認的。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因此,資本家與工人兩個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將最終決定工作日的長度。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30.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這兩種方法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不同,這是因為:
A.兩者的生產前提條件不同
B.兩者的實現(xiàn)方式不同
C.兩者的源泉不同
D.兩者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
31.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物質技術基礎的不同,從而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不論是絕對剩余價值還是相對剩余價值,都是依靠:
A.延長工人工作時間而獲得的
B.降低工人的工資而獲得的
C.增加剩余勞動時間而獲得的
D.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獲得的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來增加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都是資本家剝削工人和提高剝削程度的方法,都體現(xiàn)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作為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形式,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兩者的聯(lián)系是:首先,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只有把工作日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才能生產出絕對剩余價值,也才有可能以此為起點,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進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其次,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同時還是促進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因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為延長工作日、增加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創(chuàng)造了新條件、新動機。
兩者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第一,它們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術基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不以生產技術的革命為條件,運用延長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產出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則以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的根本變革為基礎,主要運用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方法把它生產出來。第二,它們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上起的作用不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相適應并發(fā)揮主要作用;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則與資本主義生產較發(fā)達的階段相適應并發(fā)揮主要作用。第三,它們所體現(xiàn)的勞動從屬于資本的關系不同。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適應,勞動形式上從屬于資本;與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相適應,勞動實際上從屬于資本。第四,在剩余價值量相等的情況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可以比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具有更高的剩余價值率。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這兩種方法同時并存,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作用,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義。但是,對于資本主義生產來說,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最具特征意義的剝削方法。
因此,第30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第31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32.資本家競相改進技術的直接動因是追逐超額剩余價值,而個別企業(yè)加強工人的勞動強度而多得的剩余價值屬于:
A.超額剩余價值
B.絕對剩余價值
C.相對剩余價值
D.平均利潤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有兩種途徑:延長工人的勞動日和提高勞動強度。資本家除了用延長工作日的方法外,還可以用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取得絕對剩余價值。因為,提高勞動強度等于在一個工作日中勞動支出增加了,是變相地延長工作日。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家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主要是加強對工人勞動的監(jiān)督,實行計件工資等。隨著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企業(yè)規(guī)模和商品市場不斷擴大,競爭也更加劇烈,原來的方法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于是,以所謂“資本主義生產合理化”為目標的“泰羅制”的管理的出現(xiàn),其特點是:用科學的方法對工人的操作進行時間和動作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最經濟合理的操作方法,并實行相應的刺激工資制度,鼓勵工人加勁生產。“泰羅制”作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巧妙手段,它的實行大大加快了精確的計算和極其嚴格的監(jiān)督,省去了同生產無關的動作,這就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從工人身上壓榨出比原先多幾倍的剩余勞動。
在當代科技革命的條件下,由于電子計算機、數(shù)控機床的廣泛采用,生產的自動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工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生產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單靠刺激工人付出最大體力的方法不能滿足壟斷資本家獲取最大利潤的需要。為了在新的條件下加強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壟斷資本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提高勞動強度的重點發(fā)生改變。在現(xiàn)代的技術水平下,工人的腦力勞動在提高生產效率中已明顯地居于重要的地位,這迫使壟斷資本家不得不把提高勞動強度的重點,從過去的刺激工人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的體力,轉移到盡可能充分地發(fā)揮工人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能上。工人在同樣長的勞動時間內,支出了更多的腦力和智力,實際上也就等于延長了勞動時間。其次,在科學管理方法的指引下,尋求對工人的新刺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在現(xiàn)代生產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越來越重要。壟斷資本家感到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把工人視為機器的附屬品,而必須對工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予以關注。他們改變過去強迫命令的嚴作法,提出“要使工人感到工作的意義,得以工作的滿足”,制造“和諧的氣氛”,向工人發(fā)放津貼,提高福利待遇等。這一切,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消除工人在精神上對資本的疏遠和反感,提高他們對勞動的興趣,誘使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資本家提高勞動強度的新形式。再次,采取的工資制度,刺激工人不斷提高勞動強度。新的工資制度在報酬的計算上大為復雜了,對工人的勞動數(shù)量、質量、精確性、操作速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大大促進工人勞動強度的提高。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33.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個別企業(yè)不斷地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是變相的相對剩余價值。這是因為它們都是:
A.通過使用先進機器設備的結果
B.通過延長工作日的結果
C.通過提高科學技術和加強管理的結果
D.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所謂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構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先從個別企業(yè)開始的。個別企業(yè)的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個別企業(yè)如果率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這個企業(yè)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超額剩余價值。
但由于市場競爭的規(guī)律,超額剩余價值一般難以持久。當整個行業(yè)都采用了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時,超額剩余價值就會消失,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也隨之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34.(1999年文科第5題)某資本家經營的企業(yè)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10%,由此形成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那部分是:
A.超額剩余價值
B.絕對剩余價值
C.相對剩余價值
D.剩余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超額剩余價值的形成。
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個別價值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超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是個別企業(yè)首先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之高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這樣,生產它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就能夠比其他企業(yè)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超額剩余價值。因此,相對剩余價值是超額剩余價值產生的結果。試題的題干正好提供了超額剩余價值概念的基本要素,并指出超額剩余價值形成的途徑。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35.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這是由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和競爭的外部壓力決定的。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來擴大生產規(guī)模,從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關系是:
A.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B.擴大再生產是資本積累的源泉
C.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結果
D.擴大再生產與資本積累沒有關系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關系。
資本積累是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源泉。如果說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后,資本家的資本全部為剩余價值所代替,那么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追加資本一開始就是資本化的剩余價值。積累的追加資本,無非是工人過去勞動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工人階級總是用他們這一年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了下一年雇傭追加勞動的資本。追加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不變資本,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一部分作為可變資本,雇傭追加的勞動力,兩者在生產過程中被合并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了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積累就是資本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而擴大再生產是資本積累的結果。馬克思說:“現(xiàn)在,對過去無酬勞動的所有權,成為現(xiàn)今以日益擴大的規(guī)模占有活的無酬勞動的唯一條件。資本家已經積累的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積累。”這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36.通過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分析能夠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是:
A.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
B.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C.物質資料再生產與資本主義關系再生產的統(tǒng)一
D.物質資料再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的統(tǒng)一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基金,而在原有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但考察資本主義再生產,必須從簡單再生產開始。這不僅是科學的方法論的要求,而且由于簡單再生產的重復或連續(xù)性,會呈現(xiàn)出資本的一次孤立的生產過程所看不到的新的特征,消除它作為一次孤立過程所具有的虛假特征,從而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首先,從再生產過程來看,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是由勞動者自己生產出來的。從一個孤立的生產過程來看,資本家是用自己的貨幣資本來購買勞動力的,這從現(xiàn)象上看似乎拿自己的資本給工人支付工資,是資本家養(yǎng)活了工人。但是,從再生產的角度來考察,情況就不是這樣。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是工人在上一次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因此,是工人自己養(yǎng)活了自己,而不是資本家養(yǎng)活了工人。再進一步看,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不僅包含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價值,而且還包含了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所以,工人不僅養(yǎng)活了自己,還養(yǎng)活了資本家。
其次,從再生產過程來看,全部資本都是由工人生產出來的。從現(xiàn)象上看,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開始時,資本家所預付的貨幣資本,好像是與雇傭勞動無關的由原始積累形成的。但從再生產的角度來考察,可以看出資本家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和可變資本一樣,是工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
再次,從再生產過程來看,資本主義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從一個孤立的生產過程來看,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同資本主義生產無關的個人行為。但是,從再生產過程來考察,工人的個人消費只是為資本再生產勞動力,把自己的勞動力不斷地出賣給資本家,使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不斷地進行下去。所以,從再生產的角度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不僅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而且還不斷地再生產出資本家雇傭工人的社會條件,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因此,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而且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因而,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tǒng)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37.馬克思指出,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追加資本,“它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合并追加勞動力的生產資料,以及維持這種勞動力的生活資料,都不外是剩余產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句話表明:
A.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
B.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
C.追加資本來源于資本家自己的勞動積累
D.資本積累是資本家節(jié)欲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積累的來源。
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首先,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這就是說,資本家為了不斷地榨取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就必須進行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其次,這也是由競爭規(guī)律所決定的。“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guī)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guī)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在激烈的競爭中,資本規(guī)模的大小是決定勝負的重要條件。
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而剩余價值則是資本積累的惟一源泉。馬克思指出: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追加資本,“它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合并追加勞動力的生產資料,以及維持這種勞動力的生活資料,都不外是剩余產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第一,資本家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用來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工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其次,資本家手中的全部資本,也是由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最后,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從屬于資本家追逐剩余價值的需要的,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追加資本從一開始就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家追加投資的過程就是剩余價值資本化的過程,全部追加資本都是工人的無償勞動創(chuàng)造的。A項的表述是資本積累與擴大再生產之間的關系。CD兩項都是從資本的來源來說的,但都是錯誤的表述,所以要排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9頁。
38.資本家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下列各項屬于資本積累的是:
A.索尼公司用60億美元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B.某鋼鐵公司發(fā)行股票籌資進行技術改造
C.通用汽車公司將上半年的利潤的60%用于通用汽車電子商務網的建設
D.某制造企業(yè)運用200億美元更新陳舊設備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積累的概念。
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追加資本,從而使生產規(guī)模得以擴大的再生產。馬克思說:“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積累就是資本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shù)大資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資本兼并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因此,試題中的AB選項屬于資本集中的范疇。而D項屬于簡單再生產。
資本主義企業(yè)利潤的實質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將利潤用于電子商務網的建設,實現(xiàn)了剩余價值資本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9頁。
39.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單個資本總額增大有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途徑和形式,個別資本通過股份公司使生產規(guī)模擴大就是資本集中。資本集中會直接引起:
A.社會總資本急劇增加
B.個別資本規(guī)模迅速擴大
C.絕對剩余價值總量快速增長
D.社會財富迅速增加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集中的直接后果。
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shù)大資本。資本集中是資本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shù)大資本。
資本集中與資本積累和資本積聚一樣,也是單個資本增大的一種形式。但資本集中與資本積累和資本積聚不同之處在于:(1)它不是單個資本依靠自身積累和積聚而增大,而僅僅是以已經存在的并且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它雖然可以使單個資本增大,但并不改變社會資本總額的量。(2)資本集中的作用范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和積聚的絕對界限的限制。
資本集中的規(guī)律在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大經濟作用:(1)資本集中補充了資本積累的作用,使資本家能夠突破財富的絕對界限,迅速擴大經營的規(guī)模。(2)資本集中在加強和加速資本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因為集中和積累的發(fā)展使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guī)模,而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科學地應用和技術的提高,對于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科學化,對于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有效使用,從而對于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都有促進作用。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資本集中,特別是以股份公司形式來實現(xiàn)的資本集中,日益成為擴大個別資本規(guī)模的主要形式。
A選項中,社會總資本急劇增加是資本積聚的后果。C選項中,絕對剩余價值總量快速增長可能會引起個別資本迅速增大即資本集中,而并不是資本集中的直接后果。D選項中,社會就業(yè)率的提高與資本集中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也不符合題意,應排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0.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shù)大資本。資本集中有兼并(大吃。┑男问胶吐(lián)合即個別資本通過組織股份公司使生產規(guī)模擴大的形式。促使資本集中的最強有力的杠桿是:
A.資本積累和資本積聚
B.資本主義競爭和壟斷
C.資本主義競爭和信用
D.資本主義壟斷和信用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集中。
資本主義的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在競爭中,大資本比小資本具有更多的競爭優(yōu)勢,競爭的結果往往是許多小資本的垮臺,他們或者被大資本所吞并,或者歸于消滅。信用則像是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資本家的手中。它一方面成為競爭中的一個強大的武器,從而加速了資本的吞并過程;另一方面則促進了股份公司的發(fā)展,加速了資本的聯(lián)合過程。因此,資本集中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資本之間的兼并,通過競爭的作用采取大資本兼并中小資本的形式,二是資本之間的聯(lián)合,通過信用的作用把許多分散的小資本(包括社會閑散資金)集合成為了大資本,如采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
資本積聚是直接通過資本積累使個別資本增大,就是說資本積累是資本積聚的形式。所以,AB選項均不正確。資本壟斷與單個資本總額擴大并沒有關系,D選項也不正確。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1.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因積累而在生產規(guī)模上的擴大,表現(xiàn)為所支配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它的實現(xiàn)形式是:
A.對許多分散的小資本的集合
B.大資本對中小資本的吞并
C.通過剩余價值資本化來增大它的總額
D.組建股份公司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積聚的形式。
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通過資本積累即剩余價值資本化來增大它的總額。生產資料或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是單個資本因積累而增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單個資本的積聚表現(xiàn)為所支配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特別是生產資料增加的比例更大。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積聚,并相應地指揮著一支勞動軍。單個資本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生產資料的積聚也隨之增進從而它的總額也隨之增大。所以,單個資本的生產資料的積聚,是直接以資本積累為基礎的,是和積累相伴隨并與積累等同的。
社會資本的增長正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積聚來實現(xiàn)的。這種直接以積累為基礎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它是從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角度來考察的資本量的增大,而資本積累則是從價值量的角度來考察的資本量的增大。第二,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社會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進,會受到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比如:社會生產的某種機器供不應求,單個資本應用這種機器的積聚就會受到限制。第三,通過積累和積聚所形成的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社會資本分散在許多單個資本家手中,他們作為獨立的相互競爭的商品生產者彼此對立著,表現(xiàn)為許多單個資本的相互排斥。ABD三項都屬于資本集中的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2.分析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前提是把生產資本劃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在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關系中:
A.不變資本的比重不斷增加
B.可變資本的比重不斷增加
C.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重同步增加
D.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重同步下降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過程中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變化趨勢。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機器大工業(yè)的出現(xiàn),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馬克思把資本積累進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叫做資本構成質的變化。其原因是,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沖動和資本相互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資本家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單位產品勞動耗費。因此,資本家就要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提高勞動效率,促進資本技術構成提高。而資本技術構成提高的結果是:總資本中的不變資本的增長速度相對加快,使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個別企業(y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引起部門及整個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3.資本的技術構成是指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A.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的比例
B.固定資本和勞動力的比例
C.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
D.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
44.資本的價值構成是:
A.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
B.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
C.購買原料價值和購買勞動力價值的比例
D.勞動者轉移生產資料和新創(chuàng)造價值的比例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的含義。
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資本積累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影響,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資本有機構成的范疇。資本有機構成范疇是建立在勞動二重性學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學說的基礎上的。
馬克思認為,資本構成要從雙重意義上來理解,即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考察。
首先,從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資本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種資本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這種比率是隨著生產技術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改變的,但在一定時間內則是一定的。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
其次,從資本的價值的形式來看,資本是由一定比例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由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率,所以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和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之間也應該相應地保持一定的比率關系。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就是資本的價值構成。
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價值構成以技術構成為基礎,資本技術構成變化一般會引起資本價值構成變化,資本價值構成變化一般也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馬克思說:“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
因此,第43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第44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5.某企業(yè)投入到企業(yè)的資本是100萬元,其資本有機構成是4/1,經過生產過程生產出的商品價值為120萬元,其剩余價值率是:
A.20%
B.80%
C.100%
D.120%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通過資本有機構成考察剩余價值。
資本有機構成可用C∶V表示。企業(yè)投入到企業(yè)的資本是100萬元,其資本有機構成是4/1。因此,資本的有機構成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關系可以表示為:C∶V=4∶1,即C=4V。又由C+V=100(萬元),可以計算出:C=80(萬元),V=20(萬元)。
由試題得知經過生產過程生產出的商品價值為120萬元,因此可以得出不變資本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為120-100=20(萬元)。再根據(jù)剩余價值率M’=M/V=20/20=100%,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6.相對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
A.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B.勞動力供給的增加
C.資本積累
D.資本積聚與集中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相對過剩人口產生的直接原因。
資本積累是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它也要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如果追加資本有機構成與原有資本有機構成相同,即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那么,隨著總資本的增加,可變資本也會按同一比例增加,這時資本的積累率和對勞動力的需要量也會同比例地增加。資本積累越多,對工人的需要量也越大。這樣,資本積累對勞動力的需要,就會超過勞動力的供給,在勞動市場的供求規(guī)律作用下,就會引起工資的提高。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改變工人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狀況,不會改變雇傭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和受剝削的地位。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從而引起對工人的需求相對減少。當然,在資本積累增長進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雖然會導致可變資本的相對量減少,但這并不排斥可變資本絕對量隨著資本總量增大而增加。同時,由于小生產者、中小資本家的破產,女工和童工的使用,使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上述情況決定,勞動力的增加比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就必然產生出相對過剩人口。所謂相對過剩人口,是指這部分勞動者不能給資本家?guī)砥骄氖S鄡r值,而不是說勞動者絕對的過剩了。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所以,相對過剩人口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7.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增強競爭能力,會不斷地改進企業(yè)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是:
A.個別資本增大
B.社會資本普遍增大
C.剩余價值率的降低
D.剩余價值率的提高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
各個企業(yè)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一般是與各個企業(yè)資本總額的增大相聯(lián)系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以個別資本增大為前提的。個別資本的增大是通過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形式來實現(xiàn)的。資本積聚就是個別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規(guī)模的一種形式。通過這一形式來實現(xiàn)資本規(guī)模的擴大,在客觀上要受到剩余價值量的限制。資本集中則是把分散的中小資本合并為大資本,它是通過大資本吞并中小資本或組織股份公司的方式來進行的。它可以在短時期內迅速集中大量的資本。因此,資本積累和集中的結果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必然導致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8.(2001年文科第4題)某棉紡廠因棉花價格上漲而增加了資本的墊支,它影響該廠的:
A.資本技術構成
B.資本價值構成
C.資本物質構成
D.資本有機構成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
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方面考核:從物質形式上看,資本由一定數(shù)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兩者的比例關系由生產的技術要求和水平決定,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來看,資本由一定數(shù)量的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可變資本(即勞動力的價值)構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會引起價值構成的變化。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其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表示。
回答該題首先要明確兩點:第一,對棉紡廠來講,棉花是原料,屬于不變資本,其價格的變化不會影響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搭配的比例關系,即資本的技術構成。因為技術構成的變化是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只有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每個工人可以支配的生產資料的數(shù)量的增加,才會改變資本的技術構成。第二,棉花價格上漲,使得采購棉花需要墊支的不變資本增加,從而影響到從價值形態(tài)角度考察的資本的構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49.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這說明:
A.剩余價值和利潤的實質是一樣的
B.剩余價值和利潤的實質不一樣
C.剩余價值就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D.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是相等的
50.(2000年文科第5題)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因為剩余價值被看作是生產商品中所:
A.耗費的可變資本的增加額
B.預付的不變資本的增加額
C.預付的全部資本的增加額
D.耗費的全部資本的增加額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不僅耗費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發(fā)揮著作用,預付資本中暫時沒有消耗掉、還沒有轉移到新產品的那部分不變資本也同樣參與了商品的生產過程,同樣是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這樣剩余價值就進一步表現(xiàn)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
當不把剩余價值看作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產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時,剩余價值就轉化為利潤。因此,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可見,利潤和剩余價值本是同一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剩余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而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因此,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即從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利潤常常只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因此,第49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第50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51.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同時剩余價值率也就轉化為利潤率。資本主義利潤率等于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之比。它反映了:
A.生產資本的增殖程度
B.預付不變資本的增殖程度
C.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
D.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利潤率的本質。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剩余價值率就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反映的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是同一個剩余價值量與不同資本數(shù)量的對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價值率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表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而且在量上總是小于剩余價值率,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程度,而不是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所以A選項是錯誤的。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按能否增殖可以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其中不變資本是不能增殖的,所以B選項的說法錯誤。而C項所說反映了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的正是剩余價值率,也不正確。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52.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商品的生產成本或成本價格是:
A.同資本主義生產費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C.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c+v之和
D.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全部生產資料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中,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耗費表現(xiàn)為生產成本或成本價格,即資本主義的生產費用,這是資本家在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費用。資本主義企業(yè)生產的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個部分,即W=C+V+M。其中C是生產過程開始時資本家預付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它用于購買生產資料。這部分價值通過雇傭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商品中去,構成商品價值的一部分。V是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開始時預付的可變資本,當這部分價值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勞動者后,勞動者就把它消費了,然后勞動者再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把這部分價值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至于M則是勞動者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商品價值的這三個部分,是生產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量。但是,這同資本家在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費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對資本家來說,生產商品耗費的只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者之和構成商品的成本價格,即K=C+V。成本價格這一范疇抹殺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區(qū)別,掩蓋了它們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9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53.在平均利潤形成后,部分企業(yè)仍能夠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是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它反映的是:
A.產業(yè)部門和商業(yè)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關系
B.職能資本家和非職能資本家之間的關系
C.不同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關系
D.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資本家之間的關系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形成后對超額利潤的認識和理解。
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不排斥各部門中技術先進的少數(shù)企業(yè)仍可獲得超額利潤。因為分析平均利潤率形成時,是把每個部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同一生產部門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yè)在不同生產經營條件下為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以提高利潤率,不斷改進技術,加快資本周轉,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使商品個別價值低于商品的社會價值而展開的相互競爭的經濟行為。由于商品的社會價值是通過部門內部的市場競爭形成的,所以又叫做市場價值。市場價值一方面應看作是該部門所生產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該部門在平均條件下生產數(shù)量很大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最劣等條件或最優(yōu)等條件企業(yè)生產的商品才會調節(jié)市場價值。市場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叫市場價格,簡稱為市價。追逐更多剩余價值的內在沖動和激烈競爭的外在壓力,使資本家總是不斷擴大投資規(guī)模,并把資本更多地運用于改進技術、更新設備等不變資本的投入上,從而不斷提高單個企業(yè)的資本有機構成。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部門內部企業(yè)間競爭的強度又會導致了不同企業(yè)之間資本有機構成高低的差別,從而決定了不同企業(yè)利潤率水平的差別。因此,在平均利潤形成后,部分企業(yè)仍能夠獲得超額利潤。這里的超額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2頁;《大綱解析》第92頁。
54.商品的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社會平均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構成的。生產價格形成的前提條件是:
A.成本價格的形成
B.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C.價值的形成
D.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生產價格形成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指出:“平均利潤率是在互相競爭的資本家勢均力敵的時候出現(xiàn)的”。競爭可以造成這種均勢,但平均利潤本身并不是競爭創(chuàng)造的,利潤的水平在利潤率平均化過程前就已經確定,競爭只是使不等的特殊利潤率平均化了。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在平均利潤形成后,企業(yè)不能再按商品價值出售,否則除掉成本它只能獲得剩余價值。生產價格的形成,實際上是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在不同生產部門進行平均分配的結果。企業(yè)要得到平均利潤,必須按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出售。生產價格是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所以,生產價格的形成必須以平均利潤的形成為前提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55.平均利潤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是資本本性的內在要求。平均利潤率是一種利潤率平均化的總的趨勢。平均利潤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門的資本家之間競爭的結果
B.同一部門資本家之間競爭的結果
C.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化的結果
D.各部門資本家之間的協(xié)商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部門之間的競爭是指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為爭奪有利的投資場所而展開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使各個部門之間原本不一致的利潤率趨于一致,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因此,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過程就是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平均利潤率是通過資本在部門之間轉移的方式形成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會把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撤出,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通過資本的轉移,那些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數(shù)量增加,生產規(guī)模擴大;那些利潤率低的部門,資本數(shù)量減少,生產規(guī)?s小。這種由競爭引起的資本的轉移和投入不外乎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形式。
隨著資本的轉移和投入,會引起各部門供求關系及商品價格的變動,在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給增加,會導致供過于求,從而商品價格下降,利潤率也隨之下降;而利潤率低的部門情況正好相反,由于資本的向外轉移,商品供給減少,會導致供不應求,從而商品價格上漲,利潤率也隨之上升。資本的這種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變動,一直要持續(xù)到各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時才會停止。因此,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shù),即剩余價值總量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由此可見,利潤率的平均化是社會總資本運動的客觀必然趨勢,它是不同部門的資本家之間競爭的結果。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2頁;《大綱解析》第91頁。
56.(1997年理科第3題)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
A.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之間競爭的結果
B.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的結果
C.國內企業(yè)與國外同類企業(yè)之間的競爭的結果
D.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競爭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當剩余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便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但是,這并不直接導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平均利潤形成后,由于剩余價值在各部門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商品就不能再按照價值出售,而只能按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即生產價格出售,否則,就不可能取得平均利潤。這樣,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使剩余價值在社會的范圍內按照資本的原則進行分配。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之間競爭的結果,是實現(xiàn)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而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競爭的結果,只能影響價格水平的高低;國內企業(yè)與國外同企業(yè)之間競爭的結果,只會導致它們的市場占有份額的變化。因此,只有在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下形成平均利潤和平均利潤率,價值才能轉化為生產價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57.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實現(xiàn)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市場價格自發(fā)地以生產價格為中心波動,是價值規(guī)律在:
A.壟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形式
B.簡單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形式
C.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形式
D.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形式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
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經濟條件就是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fā)展。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guī)律就必然存在并發(fā)揮作用。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形式就是價格圍繞價值自發(fā)地上下波動。貨幣產生以后,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價格來表現(xiàn)的;同樣,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也必然通過價格的運動來表現(xiàn)。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再以價值為中心,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而是以生產價格為中心,圍繞著生產價格上下波動。這樣,價值規(guī)律的實現(xiàn)形式就發(fā)生了變化。而且,隨著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在各個特殊的生產部門內,不僅利潤率同剩余價值率之間有差別,而且利潤量同剩余價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潤的多少只同資本的數(shù)量有關。這樣,就把利潤的本質和起源完全掩蓋起來了。
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fā)展到壟斷階段以后,自由市場經濟也發(fā)展到現(xiàn)代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運行和發(fā)展中的經濟規(guī)律和經濟機制也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新的特點。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以后,出現(xiàn)了壟斷價格。這時,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價格圍繞壟斷價格上下波動。
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58.生產價格不是市場價格,它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內在標準的價格。市場價格則是價值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它要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
A.商品價值變動引起的
B.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動引起的
C.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引起的
D.國家的經濟政策所決定的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決定生產價格變動的根本原因。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從它的質的規(guī)定性、量的規(guī)定性及其變動來看,生產價格不僅沒有否定價值概念和價值規(guī)律;相反,它是以價值理論和價值規(guī)律為基礎的。這是因為:
(1)從概念上或質的規(guī)定性來說,商品的生產價格是從商品的價值引申而來的,是在商品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說:“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這個一般利潤率,又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已經分別化為同樣大的平均率為前提。這些特殊的利潤率在每個生產部門都=M/C,并且它們要從商品的價值引伸出來。沒有這種引伸,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
(2)從生產價格的量的規(guī)定性來看,雖然從每個生產部門看,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價值是不一致的,但從全社會來看,利潤總和與剩余價值總和是相等的,生產價格總和與價值總和是相等的。這就是所謂“總和相等兩命題”。在個別生產部門中,生產價格和價值的偏離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從全社會來說,這種偏離情況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一部分商品出售時比自己的價值高多少,另一部分商品出售時就比自己的價值低多少”。“如果把社會當作一切生產部門的總體來看,社會本身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等于它們的價值的總和”。
(3)從生產價格的變動來說,它是由商品價值的變動引起的。因為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率的變動,都是由商品價值的變動決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潤率的變動一般是比較緩慢的。所以,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商品價值變動引起的,是以商品價值變動為基礎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59.在資本主義社會,部門之間競爭的特征是資本在不同的部門之間轉移,其實質是:
A.各部門的資本家都獲得了超額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
B.全社會的剩余價值在各部門的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
C.各部門的資本家都搞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勞動生產率
D.商品生產者和商品購買者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妥協(xié)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形成的實質。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按照價值理論,如果商品按價值出售,那么,不同生產部門即使剩余價值率相等,但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等量資本將推動不等量勞動,生產不等量剩余價值,因而會具有極不相同的利潤率。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利潤率高,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利潤率低。也就是說,不同生產部門都有自己的特殊利潤率。然而,在資本的實際運動中,不管各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多么不同,等量資本在相同時間內會提供等量利潤,它們的利潤率都是相等或接近相等的。因此,價值理論同現(xiàn)實運動是矛盾的。這個矛盾就是價值規(guī)律同平均利潤率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實際上是要在價值理論的基礎上解釋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馬克思指出,利潤率的“這種平均化顯然是結果,而不可能是起點”。實際上,利潤率的平均化是通過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資本競爭而實現(xiàn)的,而這種競爭的主要方式則是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每個部門的資本都力圖追逐較高的利潤率,把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率較高的部門。這樣,利潤率較高的部門會由于資本大量流入、生產規(guī)模擴大和產品供給增加,導致商品價格降低和利潤率下降;而利潤率較低的部門則會由于資本大量流出,生產規(guī)?s小和產品供給減少,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和利潤率提高。資本的這種轉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變動,一直要持續(xù)到各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時才會停止。因此,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shù),即剩余價值總量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平均利潤率=剩余價值總量/社會總資本。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各生產部門資本家重新瓜分剩余價值的過程。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學說,說明平均利潤仍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平均利潤只是各部門資本家通過部門間的競爭,對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重新分配的結果。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2頁;《大綱解析》第91頁。
60.商業(yè)資本是從產業(yè)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獨立發(fā)揮資本職能以獲取商業(yè)利潤為目的的一種資本形式。商業(yè)利潤的實質是:
A.商品賤買貴賣的收益
B.商品售賣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
C.商品的批發(fā)價和零售價的差額
D.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61.純粹的商品買賣活動是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商業(yè)加價只是商業(yè)資本家獲取商業(yè)利潤的方式,而不是商業(yè)利潤的真正來源。商業(yè)利潤的源泉是:
A.商業(yè)資本家從商品的賤買貴賣中獲得的
B.產業(yè)資本家讓利給商業(yè)資本家的
C.商業(yè)資本家剝削其雇傭工人獲得的
D.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業(yè)利潤的來源和實質。
商業(yè)資本是指在流通領域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職能資本。它是從產業(yè)資本中分離出來的,獨立地在流通領域中發(fā)揮作用的資本。商業(yè)資本作為職能資本,其職能是通過商品的買賣,實現(xiàn)商品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商業(yè)利潤是商業(yè)資本家投資于商業(yè)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從表面上來看,商業(yè)利潤是商品銷售價格高于商品購買價格的差額。但商業(yè)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yè)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由于商業(yè)資本家承擔了產業(yè)資本家的部分職能,因此產業(yè)資本家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價值,而必須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讓渡給商業(yè)資本家。同時,商業(yè)資本家專門從事商業(yè)活動,可以使產業(yè)資本家節(jié)省流通費用,增加生產資本,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這比產業(yè)資本家自己經營商業(yè)更為有利。因此,產業(yè)資本家也愿意讓渡一部分剩余價值給商業(yè)資本家。產業(yè)資本家讓渡利潤的方法就是將商品按低于生產價格的價格出售給商業(yè)資本家。然后,商業(yè)資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產價格把商品銷售出去,獲得商業(yè)利潤。由此可見,商業(yè)利潤在實質上不過是產業(yè)工人所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因此,第60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第61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2.商業(yè)資本的職能是專門銷售商品,實現(xiàn)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價值。從事商業(yè)經營活動的商業(yè)資本所獲得的利潤相當于平均利潤。這是:
A.商業(yè)部門和銀行部門之間競爭和資本轉移的結果
B.商業(yè)部門和產業(yè)部門之間競爭和資本轉移的結果
C.銀行部門和產業(yè)部門之間競爭和資本轉移的結果
D.商業(yè)資本家剝削商業(yè)店員并對商品賤買貴賣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業(yè)利潤的來源。
商業(yè)資本作為社會總資本中執(zhí)行流通職能的資本,理應同產業(yè)資本一樣獲得利潤。然而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純粹職能,只是實現(xiàn)商品形態(tài)變化,既不生產價值,也不生產剩余價值。但是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商業(yè)資本是起中介作用的資本,它媒介著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媒介著商品的實際交換。因此,商業(yè)資本同在生產領域內執(zhí)行生產職能的產業(yè)資本一樣,也要獲得平均利潤。同樣,這是通過商業(yè)部門的資本和產業(yè)部門的資本之間的競爭和轉移而獲得的。“因為商人資本本身不生產剩余價值,所以很清楚,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余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3.凡是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shù)量上都相當于平均利潤。一般情況下,獲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潤率的資本是:
A.產業(yè)資本
B.商業(yè)資本
C.銀行資本
D.借貸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
職能資本是指生產或實現(xiàn)剩余價值的資本。在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中,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銀行貨幣資本是職能資本。借貸資本不是職能資本,而是從職能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貨幣資本轉化而來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借貸資本是生息資本的一種形式,是為了獲得利息而暫時轉讓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持有閑置貨幣資本的資本家貸款給急需貨幣資本的資本家使用,于是就形成了貨幣資本的借貸關系。這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從職能資本的運動中獨立出來,轉化為借貸資本。所以,借貸資本是在職能資本運動的基礎上產生并為職能資本服務的。它從屬于職能資本,歸根到底是從職能資本循環(huán)中獨立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資本形式。在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中,職能資本都要參與平均利潤的分配。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息只是他轉讓給的職能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息率要低于職能資本家,通常在平均利潤率和零之間波動。一般情況下,利息要低于平均利潤,否則職能資本家得不到任何利益,就不會借款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4.銀行資本從所有權來看,其構成是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兩部分。資本主義銀行利潤的最終來源是:
A.存款利息低于貸款利息的差額
B.存款利息高于貸款利息的差額
C.銀行雇員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D.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銀行利潤的最終來源。
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資本的借貸主要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的。銀行是經營貨幣資本,充當貸款和借款中介的企業(yè)。主要職能是:一方面,通過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會上閑置的貨幣資本和居民手中暫時不用的貨幣集中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發(fā)放貸款的方式,把貨幣資本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銀行資本,從所有權看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銀行資本家投資辦銀行的自有資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資本。借入資本是銀行資本的主要部分。從經營借貸資本并以自身資本用作借貸資本看,銀行資本屬于借貸資本的范圍;從經營一種資本主義企業(yè)并獲得平均利潤來看,銀行資本又具有職能資本的特點。
銀行資本家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取利潤,而且也必須取得平均利潤。這也是產業(yè)部門、商業(yè)部門和銀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銀行利潤是由借款的利息(高)和存款的利息(低)的差額減去銀行的業(yè)務費用構成的。銀行利潤主要來自貸款的利息,而貸款利息是職能資本家所獲得利潤的一部分。銀行資本家兼具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特點。所以,銀行利潤也是來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銀行資本家之所以能夠以銀行利潤的形式分占一部分剩余價值,是由于依靠了銀行雇員的勞動。銀行雇員和商業(yè)雇員一樣,他們本身不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是能夠實現(xiàn)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3頁。
65.利息率是指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的比率,簡稱利率。利息率和平均利潤率的關系是: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潤率
B.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潤率
C.利息率的最低界限是平均利潤率
D.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潤率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利息率和平均利潤率的關系。
利息是職能資本家因使用借貸資本而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它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借貸資本家是憑借資本的所有權獲得利息,參與剩余價值的瓜分。但從現(xiàn)象形態(tài)上,利息表現(xiàn)為資本所有權的產物,企業(yè)利潤表現(xiàn)為職能資本家經營企業(yè)的報酬。平均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yè)利潤,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實質上,利息既是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的體現(xiàn),又是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共同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的體現(xiàn)。
利息率是指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的比率,簡稱利率。在一般情況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潤率,否則,職能資本家得不到任何利益,就不會借款了。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則就沒有人愿意貸出貨幣資本了。因此,利息率總是在平均利潤率和零之間波動。從理論上看,利息率的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二是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但是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影響利息率的因素還有:借貸風險的大;借貸時間的長短;價格變動的預期;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形勢。此外,在上述條件下,利息率的高低還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習慣和法律傳統(tǒng)。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6.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借貸資本是指貨幣資本所有者為了取得利息而貸給職能資本家(產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使用的貨幣資本。借貸資本所有者貸出貨幣時雖然放棄了使用權,但卻憑借其所有權獲得利息。借貸資本利息的本質是:
A.通過G-Gˊ形式從流通中產生
B.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C.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支付的報酬
D.借貸資本的所有權的產物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借貸資本利息的本質。
借貸資本的形成和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在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和用于積累但尚未進行投資的剩余價值。與此同時,社會上也有一部分資本家因手中的貨幣資本的不足而需要補充。借貸資本是生息資本的一種形式,是為了獲得利息而暫時轉讓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持有閑置貨幣資本的資本家貸款給急需貨幣資本的資本家使用,于是就形成了貨幣資本的借貸關系。這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從職能資本的運動中獨立出來,轉化為借貸資本。所以,借貸資本是在職能資本運動的基礎上產生并為職能資本服務的。它從屬于職能資本,歸根到底是從職能資本循環(huán)中獨立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資本形式。
由于借貸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同一個資本取得雙重存在,都對利潤擁有某種索取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資本除了作為貨幣具有的使用價值外,還具有作為資本來執(zhí)行職能的使用價值,也就是生產剩余價值或利潤的職能。與此相適應,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也相應地分割成為兩個部分:借貸資本獲得利息,職能資本獲得企業(yè)利潤。由于平均利潤只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因此,借貸資本的利息也只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來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由職能資本家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的特殊的轉化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7.銀行利潤是由借款的利息(高)和存款的利息(低)的差額減去銀行的業(yè)務費用構成的。資本主義銀行利潤的最終來源也是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銀行利潤按其自有資本計算:
A.等于平均利潤
B.低于平均利潤
C.高于平均利潤
D.高于商業(yè)利潤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銀行利潤的理解。
資本家經營銀行所獲得的利潤叫銀行利潤。銀行利潤是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的差額,再扣除經營銀行業(yè)務的費用后形成的。銀行利潤來源于職能資本家支付的貸款利息的一部分,實質上是產業(yè)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所以,銀行利潤也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反映了銀行資本家憑借銀行雇員的剩余勞動占有產業(yè)部門工人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剩余價值的關系。由于銀行也是獨立經營的資本主義企業(yè),所以銀行資本的自有資本部分也要求取得與其投入資本相適應的社會平均利潤,也就是說銀行利潤在量上相當于銀行資本家自有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3頁。
68.由于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平均利潤可分割為:
A.商業(yè)利潤和利息
B.產業(yè)利潤和銀行利潤
C.企業(yè)利潤和利息或股息
D.銀行利潤和企業(yè)利潤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借貸資本的掌握。
借貸資本是和職能資本相對立的所有權資本,也就是財產資本。它的存在,使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借貸資本所有者把貨幣作為資本時所取得的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利潤的能力,讓渡給職能資本家,但保留了對貨幣資本的所有權,并憑借其所有權取得了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即利息。
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這是因為:職能資本家使用借入資本經營企業(yè)時,一般都能獲得平均利潤,他必須從中拿出一部分付給借貸資本家。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利息是借貸資本家從職能資本家那里分割來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歸根到底說,它是社會總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的特殊轉化形式。這樣,平均利潤就要分割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借貸資本家出讓資本使用權而得到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職能資本家進行生產經營而得到的企業(yè)主的收入,即企業(yè)利潤。企業(yè)主收入是在利息存在的情況下,產業(yè)利潤和商業(yè)利潤的總稱,是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2頁。
69.股份公司是通過法定程序發(fā)行股票合資經營的企業(yè),是一種以集資入股為特征的現(xiàn)代企業(yè)資本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是現(xiàn)代公司制企業(yè)的典型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表明:
A.勞動者成了企業(yè)的主人
B.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
C.經理階層代替了資本家
D.社會資本代替了單個私人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
股份公司是以招募股份或發(fā)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本(股份資本),統(tǒng)一經營的企業(yè)。資本主義初期,企業(yè)多是資本家獨資經營或合伙經營的。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重工業(yè)的出現(xiàn)和鐵路的修建等,所需資本數(shù)額日益增大,而單個資本家所擁有的資本數(shù)額有限。為解決這個矛盾,股份公司便迅速發(fā)展起來。所以,股份公司的發(fā)展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而與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股份公司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本的私人所有制和企業(yè)的雇傭勞動制度的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但資本私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發(fā)生重大變化:私人資本已由股份公司統(tǒng)一占有、支配和使用,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私人企業(yè)已由股份公司統(tǒng)一經營,取得了社會企業(yè)的形式。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調整。這種調整順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加強了資本的集中,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培養(yǎng)了經理階層,提高了企業(yè)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有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股份公司的發(fā)展不可避免的會滋生投機和欺詐活動,又深化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并為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提供了過渡形式。股份公司的出現(xiàn)使得資本私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但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關系,正如馬克思說的,“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不僅如此,壟斷階段的股份公司的控股權掌握在大股東即壟斷資本手里,是有利于壟斷資本控制和支配中小資本和社會各階層貨幣收入,以擴大壟斷資本支配范圍的生產組織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3頁。
70.有一股份公司每份股票的票面額是1000元,股東某年度可從股份公司每股分得10元股息,而當時銀行的利息率為4%,其每股股票的價格是:
A.400元
B.300元
C.250元
D.200元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股票價格的計算。
股票在市場上的轉賣價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價值,而是依照股票收入資本化原則來確定的。理論上,股票價格是未來各期股息的折現(xiàn)值。股票基礎價格與預期股息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股票價格=股息量/利息率。由于股息量為股票面額乘以股息率,股票價格公式還可表示為:股票價格=股票面額×股息率/利息率。股票價格=預期股息收入/銀行存款利息率。根據(jù)此公式,股票價格=10元/4%=250元。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71.上!缎率兰o》商城的股票,某年某月每股價格為13.30元。該股票價格是:
A.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業(yè)的實際資本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
B.股息收入的資本化
C.按股票面額可從公司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潤額
D.社會、經濟形勢變化的晴雨表
72.股票是其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并有權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理論上,股票價格是未來各期股息的折現(xiàn)值。股票價格是:
A.股票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
B.股票的票面金額
C.股票所代表的實際資產價值
D.股息收入的資本化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股票價格的實質。
股票是投資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實際資本的代表,或者說股票是投資者入股的股權憑證,或者說是投資者的所有權、收益權的憑證,都是一個意思。股票持有人對相應的資本份額具有所有權和利潤的分配權。股票的購買者是投資者,購買股票后,不能再抽回本金,但可以出售轉讓資本所有權,因而可以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進行買賣,從而有了股票價格。可見,股票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股票本身沒有價值,但由于股票能帶來股息收入,因而可以作為特殊商品進行買賣,從而也有價格。
股票價格不是它所代表的投入企業(yè)的實際資本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也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額,而是以銀行存款利息為參照系數(shù),將股息收入折算成的一筆貨幣資本,即股息收入的資本化。也就是說,它應該等于這樣一筆貨幣資本,將這筆貨幣資本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和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而股息不以利潤率來計算是因為用于購買股票的資本不是職能資本,它與借貸資本類似,是從職能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貨幣轉化而來的,不參與利潤的平均化。
預期的股息收入與銀行存款的利息率是影響股價的兩個基本因素。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股票價格受股票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股票供求的因素,除了公司的經營業(yè)績和銀行存款的利息率外,還受到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影響。引起股市波動的因素主要有:股票收益、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變動和國內國際局勢。股市行情往往成為一國經濟的晴雨表。
因此,第71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第72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73.資本主義地租是指資本主義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土地所有權取得的一種剝削收入。資本主義的“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xiàn)即價值增殖的形式。”在本質上,資本主義地租是:
A.平均利潤轉化來的
B.壟斷利潤轉化來的
C.超額利潤轉化來的
D.企業(yè)利潤轉化來的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
地租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不同的社會中,由于土地所有制的性質不同,地租的性質、內容和形式也不相同,體現(xiàn)著不同的生產關系。
資本主義地租是租地農業(yè)資本家為取得土地使用權交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地租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實現(xiàn)自己、增殖價值的一種形式。就農業(yè)而論,農業(yè)資本家租入土地后,購置生產資料、雇傭農業(yè)工人進行生產。農業(yè)工人是實際的土地耕作者,他們?yōu)樽獾剞r業(yè)資本家和地主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由于實行資本主義方式的經營,因而,平均利潤的規(guī)律在這里同樣起著調節(jié)作用。如果農業(yè)資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潤,他就不會投資于農業(yè)。農業(yè)資本家所獲得的剩余價值,必須大于平均利潤。其中相當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歸農業(yè)資本家所有,而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超額利潤)則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因此,資本主義地租的來源是農業(yè)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是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74.在資本主義社會,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決定于農業(yè)生產中的:
A.優(yōu)等地的生產條件
B.中等地的生產條件
C.劣等地的生產條件
D.社會平均生產條件
75.資本主義地租是指資本主義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土地所有權取得的一種剝削收入。資本主義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權壟斷
B.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C.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別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的有限性造成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在工業(yè)中,有的企業(yè)會獲得超額利潤,但工業(yè)中的超額利潤不僅不像農業(yè)中那樣穩(wěn)定,而且工業(yè)中的超額利潤只有先進的企業(yè)可以獲得,而農業(yè)中的超額利潤卻是經營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獲得。由于土地數(shù)量的有限性,決定了農業(yè)中存在著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而由于對土地經營的壟斷決定了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只能由劣等地來決定。因為土地數(shù)量有限,僅僅依靠優(yōu)等、中等土地生產的農產品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還必須投資經營劣等地。若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由中等地生產條件決定,則經營劣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就將因得不到平均利潤而將其資本轉移到其他部門中去,農產品因供不應求而價格上漲,漲至投資劣等地也能獲得平均利潤時為止。因此,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的。這樣,經營優(yōu)等地、中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的農產品個別生產價格就低于社會生產價格,能夠從中獲得超額利潤。又由于優(yōu)等地、中等地數(shù)量的有限性和對土地經營的壟斷,限制了各個農業(yè)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因此,那些租種較好土地的資本家就能夠穩(wěn)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額利潤,并把它作為級差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
因此,第74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第75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76.絕對地租是指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權壟斷
B.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
D.對同一土地連續(xù)追加投資的生產率的差別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地租的產生的原因。
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就在于土地所有權壟斷本身。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會把土地無償?shù)亟唤o別人使用,即使出租最貧瘠、最偏遠、最劣等的土地,也要求得一份地租。既然劣等地也要交納地租,那么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就不能由它的生產價格來調節(jié),而應該在生產價格上再加上一個可以用來交納地租的余額。也就是說,經營劣等地不僅要提供平均利潤,而且要在平均利潤以上提供一個超額利潤,以便轉化為地租。在這里,土地所有權本身就是引起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到生產價格以上的原因,也是要在平均利潤以上提供超額利潤的原因。因此,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馬克思把這種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存在,農業(yè)資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須交納的地租就是絕對地租。
當前,在某些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在不斷提高,有的甚至超過了工業(yè)部門。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包含在農產品價值之內的絕對地租也就消失了。當今一些主要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農場經營主一般同時是土地所有者,不需要交納絕對地租。另外,只要沒有消滅土地私有制,出租土地,哪怕是劣等地,也必須帶來地租收入。這種地租與上述絕對地租的來源是不同的,它或者來自農業(yè)利潤和工資的扣除,或者來自于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超過價值的余額,即來自壟斷價格。B選項是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CD選項分別是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Π形成的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77.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由于土地的自然生產條件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產生的地租是:
A.級差地租Ⅰ
B.級差地租Ⅱ
C.絕對地租
D.壟斷地租
78.某農業(yè)資本家原來租種偏僻山區(qū)的土地從事經營,后改租某城市郊區(qū)同樣面積的土地進行經營,由此,他每年多付1萬美元地租。這多付的1萬美元地租屬于:
A.絕對地租
B.壟斷地租
C.級差地租Ⅰ
D.級差地租Ⅱ
79.北京某繁華地段上一家店鋪的月租金為5萬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鋪的租金為3萬元。前者多交納2萬元屬于:
A.絕對地租
B.級差地租Ⅰ
C.級差地租Ⅱ
D.壟斷地租
[命題說明]這三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級差地租Ⅰ的基本內涵。
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等級相聯(lián)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種較優(yōu)土地的農業(yè)資本家獲得的、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農業(yè)超額利潤,是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土地自然條件的差別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別,使農業(yè)資本家的等量資本在不同等級土地上有著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和產量收益。生產條件好的土地勞動生產率高,產量多,其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就會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產生超額利潤,形成不同等級土地的地租。
級差地租由于形成條件的不同分為兩種形態(tài):級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不同地塊的地理位置的差別而引起的資本生產率的差別性而形成的級差地租;級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xù)追加投資造成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圍繞爭奪形成級差地租Ⅱ的超額利潤,農業(y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在土地租期的長短上展開了激烈斗爭。
第78題中農業(yè)資本家多付的1萬美元地租是由于偏僻山區(qū)和城市郊區(qū)這兩個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差異而造成的。第81題中造成兩家店鋪月租金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地段繁華程度的不同。馬克思指出:“這種地租的特征,首先是位置在這里對級差地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城市土地因為位置不同會有繁華程度、交通條件、基礎建設、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不同,這些因素又會直接導致顧客稠密程度與營業(yè)額的不同,由此帶來的超額利潤轉化成地租的形式就是級差地租Ⅰ。
因此,第77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第78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第79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0.假設工業(yè)資本的有機構成是50C:30V,按照馬克思的絕對地租理論,符合產生絕對地租條件的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應該是:
A.60C:30V
B.50C:50V
C.70C:30V
D.30C:10V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
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是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小于社會平均有機構成,這樣,農產品的價值便高于社會生產價格,農產品實際上按照其價值出售,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所產生的超額利潤,便形成絕對地租。絕對地租的產生是使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由劣等地來決定,從而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額利潤。級差地租是指租種較好土地而繳納的有等級差別的地租。級差地租實質上是由于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生產的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劣等地生產條件所決定的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而形成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壟斷使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由劣等生產條件決定,而不像工業(yè)那樣由中等生產條件決定。
在試題中,A選項的資本有機構成為:2;B選項的資本有機構成為:1;C選項的資本有機構成為:2.33;D選項的資本有機構成為:3;而工業(yè)資本的有機構成是:1.67。通過比較只有B選項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工業(yè)資本的有機構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1.租種一塊土地每年須付級差地租800元,絕對地租200元,當時的銀行利率為5%,這塊土地的價格為:
A.40000元
B.32000元
C.25000元
D.20000元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
土地價格機制作用的特點。(1)土地價格中的預期因素使其變動比一般商品價格變動更加復雜;(2)土地價格漲落對土地供給的調節(jié)作用很小,土地價格并不能像一般商品價格那樣刺激生產率的提高,調節(jié)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地租有上漲的趨勢,利息率有下降的趨勢,因而土地價格有上漲的趨勢。從長期發(fā)展看,它具有不斷上漲的趨勢。原因主要有:(1)經濟發(fā)展與人口增加引起的占用農業(yè)土地,必然導致土地供不應求,土地價格上漲。(2)土地需求的增長導致了土地所有權壟斷的加強和絕對地租的增長,從而推動了土地價格的上漲。(3)土地投機活動對土地價格的上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4)從長期看,平均利息率的下降趨勢必然會引起土地價格的不斷上漲。
因此,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從理論上來講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租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二是銀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因此,土地價格等于地租量除以利息率,即:土地價格=地租量/利息率。這就是說,土地價格相當于這樣一筆資本,如果用它生息,每年按照銀行利率獲得的利息相當于這塊土地的地租收入。這是土地市場價格形成的基礎。試題中的土地價格=(800+200)/5%=20000(元)。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2.在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條件下,農產品的生產價格總和應該:
A.等于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之和
B.等于農產品價值總和
C.小于農產品價值總和
D.大于農產品價值總和
83.在資本主義社會,農產品按照:
A.社會生產價格出售
B.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出售
C.農產品的價值出售
D.資本家自定的壟斷價格出售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農產品的生產價格和農產品價值的關系。
在資本主義農業(yè)生產中,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導致農產品的價值高于它的生產價格,農業(yè)生產中的剩余價值就會高于社會平均利潤,于是農業(yè)超額利潤就產生了。
(1)資本主義地租的來源。在資本主義農業(yè)中,在大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條件下,資本家要投資于農業(yè),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租佃土地,再雇傭工人進行農業(yè)生產勞動,并且要把農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農業(yè)資本家作為產業(yè)資本家的一部分,投資農業(yè)與投資于工業(yè)和商業(yè)一樣,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這一事實決定了農業(yè)資本家從農業(yè)工人那里攫取的剩余價值必須大于平均利潤而分成兩部分:其中相當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歸農業(yè)資本家;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則以地租形態(tài)付給大土地所有者。所以,資本主義地租來源于農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土地所有者以獲取地租的方式參加剩余價值的分配。從資本主義地租的來源可以知道: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農業(yè)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
(2)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產生。由于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絕大多數(shù)。而好地一旦被某些農業(yè)資本家租佃,就排斥其他農業(yè)資本家再來使用上好的土地。這就是所謂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經濟原因。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的客觀存在,一方面使租種較好土地的農業(yè)資本家能夠比較穩(wěn)定地拿到農業(yè)超額利潤;另一方面,不得不租種劣等土地的多數(shù)農業(yè)資本家按照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的原則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因為如果僅僅依靠租種好地而擱荒劣等地,勢必引起社會上農產品的嚴重供不應求,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這樣客觀上使租種劣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潤。這使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不是中等地生產條件決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以此出售產品,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農業(yè)資本家能獲得超額利潤,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級差地租。而租種劣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也能獲得平均利潤。
(3)資本主義絕對地租的產生。農產品按價值而不是按生產價格出售,即不參與利潤率平均化的經濟原因是農業(yè)中的土地私有權壟斷。在自由競爭時代,工業(yè)部門的一切生產條件都可以由資本自己創(chuàng)造或自由支配,沒有不能克服的外力。由于工業(yè)部門之間資本的自由轉移,剩余價值被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商品要按生產價格來出售,超額利潤只能在同一生產部門內由社會生產價格和個別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發(fā)生。而在農業(yè)部門中,土地是不能由資本自己創(chuàng)造和自由支配的,獨立于資本之外,存在著與資本相對立的土地私有權的壟斷。這使資本對農業(yè)產業(yè)的進入構成一種壁壘或限制。這個壁壘不是排除工農業(yè)之間的自由競爭,而是決定了資本如不繳納地租,不論租種優(yōu)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權壟斷的存在使得農產品按價值不是按生產價格出售,并把農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以上的余額截留下來轉化為絕對地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關系:
(1)農產品的生產價格=農業(yè)資本家的生產成本(C+V)+農業(yè)資本家取得的平均利潤
(2)農產品的生產價格=農產品的價值-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3)農產品的價值=農業(yè)資本家的生產成本(C+V)+雇傭農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4)雇傭農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農業(yè)資本家取得的平均利潤+農業(yè)超額利潤
(5)農業(yè)超額利潤=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絕對地租+級差地租)
因此,在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條件下,農產品的生產價格總和應該小于農產品的價值,這樣,農產品按照農產品的價值出售,土地所有者就能獲得地租收入。
因此,第82題和第83題的正確答案都是C選項。
關于資本主義地租的問題下面再引入兩個概念進行說明:“虛假社會價值”和“總地租”。
要準確把握資本主義地租的真正含義,還必須區(qū)分租金和真正意義上的地租。前者不僅包括后者,而且包括土地固定資本的折舊和利息,以及農業(yè)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yè)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1)農業(yè)超額利潤與工業(yè)超額利潤的區(qū)別:農業(yè)超額利潤具有穩(wěn)定性,工業(yè)超額利潤具有暫時性;農產品社會生產價格由劣等生產條件決定,經營優(yōu)中等地都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工業(yè)產品社會生產價格由中等生產條件決定,只有少數(shù)先進企業(yè)才能獲得超額利潤。級差地租就是指等量資本投在等面積而等級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產量不同,而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成的地租。它是農業(yè)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
(2)級差地租與虛假社會價值。由于農產品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地生產條件決定,劣等地產品個別生產價格就高于優(yōu)中等地的個別生產價格,因而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總額就大于各級土地產品個別生產價格的總和,其差額就是虛假社會價值,它等于級差地租的總和,一切級差地租都是虛假社會價值。虛假社會價值是由競爭實現(xiàn)的市場價值決定的。這就是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塊所需付出不同租金的根本原因。
(3)絕對地租與超額利潤。就是由土地所有權壟斷決定的租用任何等級土地都絕對必須繳納的地租。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資本平均構成是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它使農產品價值高于其社會生產價格,農產品按價值出售而不是按生產價格出售,其價值高于生產價格的余額,構成不同于構成級差地租實體的超額利潤,即絕對地租的實體。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是絕對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構成絕對地租實體的農產品價值高于其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并不參與利潤平均化過程,而是留在農業(yè)部門,并轉化為絕對地租。
(4)總地租。前面的分別分析說明,級差地租量等于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絕對地租量等于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余額。把它們綜合起來分析,即分析總地租。由于農產品價格按價值而不按生產價格出售,級差地租量和絕對地租量的規(guī)定必須作一修正。在農產品按價值出售的條件下,級差地租量的規(guī)定就是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絕對地租量的規(guī)定就變?yōu)閭別價值與個別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各級等面積土地的絕對地租量相等。這樣,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總和就等于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總地租就是這一差額的轉化形式。用公式表示的關系為:
級差地租=個別價值—社會價值;絕對地租=個別價值—個別生產價格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4.資本主義地租體現(xiàn)的是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資本家共同瓜分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關系。資本主義地租根據(jù)其產生的條件和原因的不同,可分為兩種基本形態(tài):
A.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
B.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
C.建筑地段地租和礦山地租
D.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地租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
資本主義地租除了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基本形式以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地主:
(1)壟斷地租。它是由某些特殊地塊生產的稀有名貴產品的真正壟斷價格所帶來的超額利潤化而成的地租。壟斷地租形成的條件是某些特殊地塊的特別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稀有名貴產品壟斷價格高于價值的部分,構成壟斷超額利潤。壟斷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經營權壟斷。
(2)建筑地段地租。它是建筑資本家為取得建筑用地使用權而支付給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的特點:地理位置差異對級差地租具有決定性影響;包含明顯的壟斷地租因素;城市土地經營的巨資性和土地投機對建筑地租有很大影響。
(3)礦山地租。它是采掘業(yè)資本家為取得礦藏開采權而向礦山所有者繳納的地租。
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85.土地本身純粹是一種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土地價格是:
A.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
B.資本化的絕對地租
C.土地的價值或價格
D.資本化的地租收入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土地價格的實質。
土地本身純粹是一種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土地被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能給它的所有者帶來地租收入,因而也有價格。土地價格不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而是資本化的地租,即土地價格相當于一定量的貨幣資本,把這一定量的貨幣資本存入銀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購買這塊土地后通過出租每年所獲得的地租。土地買賣的經濟意義是獲取地租這種權益的轉讓。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6.壟斷統(tǒng)治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和根本經濟特征,獲取壟斷利潤是壟斷統(tǒng)治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形式。壟斷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特征是:
A.通過壟斷組織實現(xiàn)的壟斷資本統(tǒng)治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
B.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
C.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D.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特征。
壟斷資本的統(tǒng)治是通過壟斷組織實現(xiàn)的。壟斷組織就是指在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中,居于壟斷地位的大企業(yè)或大聯(lián)合企業(yè)。壟斷組織擁有的資本叫做壟斷資本。壟斷組織的建立,實質在于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ㄌ貭栔饕侵干a同類商品的企業(yè),通過簽訂劃分銷售市場、規(guī)定產品產量、確定商品價格的協(xié)定而建立起來的壟斷組織,是比較初級的壟斷組織形式,如歐佩克。辛迪加是由同一部門的幾個大企業(yè)通過簽訂統(tǒng)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價格協(xié)議而建立起來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指的是由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yè)或生產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大企業(yè)組織的聯(lián)合體,是比較發(fā)達的壟斷組織。它本身是一個獨立的企業(yè),由其董事會全面地掌握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參加的企業(yè)完全喪失了其自身的獨立性?挡啥鲃t是由不同部門的許多企業(yè)聯(lián)合組成的一種結構復雜、規(guī)模龐大的企業(yè)集團,是一種縱向聯(lián)合的公司組織形式。它以金融控制為基礎,主要靠控制各加入企業(yè)的股份來實現(xiàn)其壟斷統(tǒng)治。混合聯(lián)合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內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多樣化的經營,其目的是分散經營的風險。由于壟斷組織規(guī)模大,它在經濟生活中必然起著決定性作用。
列寧概括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主要有(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2)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3)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其中,最基本的經濟特征是通過壟斷組織實現(xiàn)的壟斷資本統(tǒng)治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5頁。
87.金融資本是在生產資本和銀行資本高度集中的基礎上,工業(yè)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日益融合起來形成的一種新的資本形態(tài)。金融寡頭即掌握龐大金融資本的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在經濟上實現(xiàn)統(tǒng)治的形式是:
A.混合聯(lián)合公司
B.個人聯(lián)合
C.跨國公司
D.參與制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金融寡頭在經濟上實現(xiàn)統(tǒng)治的形式。
金融資本是在生產資本和銀行資本高度集中的基礎上,工業(yè)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日益融合起來形成的一種新的資本形態(tài)。金融資本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壟斷資本主義形式。金融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一是信貸關系,即壟斷的大銀行和大工業(yè)企業(yè)之間長期的固定的巨額資金的借貸;二是資本紐帶,即彼此向對方領域的投資、參股和控股;三是人事結合,即互相兼任對方的主要職務。金融寡頭即掌握龐大金融資本的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包括對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金融資本在經濟領域中的統(tǒng)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實現(xiàn)的;對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lián)合”來實現(xiàn)的。金融寡頭控制了全部的經濟生活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層建筑,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真正的統(tǒng)治者。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7頁。
88.列寧指出,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恰恰不在于工業(yè)資本的統(tǒng)治,而在于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這說明,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壟斷資本主義形式是:
A.工業(yè)資本
B.產業(yè)資本
C.金融資本
D.銀行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金融資本的地位。
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yè)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壟斷資本形式。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它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事實上的主宰者,通過“參與制”實現(xiàn)對經濟的統(tǒng)治,進而控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實現(xiàn)其對整個國家的全面統(tǒng)治。工業(yè)資本是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產業(yè)資本是指在資本的循環(huán)運動中,依次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形式,接著又放棄這些形式,并在每一種形式中完成著相應職能的資本。在銀行業(yè)壟斷形成之前就存在著銀行資本,銀行壟斷資本只有和工業(yè)壟斷資本相結合,才形成金融資本,因此,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銀行資本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89.壟斷資本的統(tǒng)治是通過一定的壟斷組織來實現(xiàn)的,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當代資本主義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
A.國際卡特爾
B.混合聯(lián)合企業(yè)
C.跨國公司
D.國際康采恩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當代資本主義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跨國公司,是指以一國的總公司為基地,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從事跨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企業(yè),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壟斷的主要形式。早期的跨國公司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無論是其規(guī)模還是活動范圍,都獲得了飛速的發(fā)展。
戰(zhàn)后跨國公司迅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跨國公司是符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第二,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巨大發(fā)展,生產專業(yè)化和分工協(xié)作,要求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第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就地生產和銷售,可以繞過關稅壁壘,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開辟和占領更多的市場;第四,舊殖民體系的瓦解,迫使壟斷企業(yè)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對外擴張和掠奪,而跨國公司為當代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和掠奪的新方式——資本輸出提供了方便;第五,現(xiàn)代化交通和通訊設施的發(fā)展,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跨國公司獲得了飛速發(fā)展,已成為當代國際范圍內生產和資本運動的主要組織形式,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大型的跨國經營的公司不僅可以加深國際分工,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作出生產要素的最優(yōu)結合,使生產更接近原材料、能源和銷售市場,可以利用工資的國民差異在低工資國家安排勞動密集型產品或零件的生產,可以增加出口,可以轉嫁風險等,從而更有利于資本的增值。戰(zhàn)后跨國公司的迅速發(fā)展,他們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領域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成為國際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7頁。
90.壟斷是指一個大企業(yè)和少數(shù)幾個大企業(yè)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聯(lián)合起來對某個和若干個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市場實行獨占或控制。私人壟斷的產生是由于:
A.實行殖民政策的結果
B.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的必然結果
C.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直接結果
D.資本家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私人壟斷產生的原因。
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作用,自由競爭會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日益集中于少數(shù)大企業(yè),使它們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份額不斷增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的客觀經濟條件在于:
第一,自由競爭中資本的集中,導致生產集中。在自由競爭中,各資本家在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的利益驅動下,以及在競爭的外部壓力下,不斷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進行資本積累,以滿足資本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需要。這就使個別資本的規(guī)模迅速增大,社會資本的集中度也越來越高。資本集中借助于競爭和信用這兩大經濟杠桿,通過大資本吞并小資本,以及以股份公司為主要形式的資本聯(lián)合,使資本和生產越來越集中于少數(shù)大企業(yè),從而產生了生產集中的趨勢。
第二,19世紀70年代后出現(xiàn)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生產集中的物質基礎,大大加快了生產集中的步伐。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重工業(yè)取代輕工業(yè)開始處于主導地位。產業(yè)結構的這一顯著變化,在客觀上要求生產的進一步集中。因為重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大,它的發(fā)展需要集中大量資本,集中大量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資本主義股份公司這時才迅速發(fā)展起來,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集中。
第三,股份公司的發(fā)展加快了生產集中的速度。在競爭和信用作用下,股份公司得到了巨大發(fā)展,為企業(yè)能夠有效地組織管理規(guī)模巨大的工業(yè)化大生產提供了保證,從而大大加快了生產集中的速度。
第四,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fā),也加速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危機加速了中小企業(yè)的破產和大企業(yè)對中小企業(yè)的兼并,同時也促進了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合與合并,從而使生產集中程度提高。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所謂壟斷,是指少數(shù)資本主義大企業(yè)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結成聯(lián)盟,以控制和操縱一定部門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生產高度集中之所以會形成壟斷,一是因為生產集中達到很高程度時,壟斷的形成便有了可能。在生產集中程度不高時,一個部門的生產由眾多的中小企業(yè)分散進行,它們之間很難達成某種協(xié)議,即使一些企業(yè)形成某種聯(lián)合,也難以左右整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而當生產高度集中時,情況就不同了,這時一個部門的生產已經集中在少數(shù)大企業(yè)和大公司手里,它們之間就比較容易達成某種協(xié)議,通過聯(lián)合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市場。二是因為生產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競爭的困難,從而導致壟斷的趨勢。當少數(shù)大企業(yè)控制了一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時,該部門的中小企業(yè)由于實力不濟,難以與之競爭,其他部門的資本也很難轉移到該部門,建立新的企業(yè),從而保持了大企業(yè)的獨占地位。三是因為生產高度集中后,也產生了壟斷的必要性。一個部門中的少數(shù)大企業(yè)之間進行競爭,由于它們的經濟實力很接近,結果會造成兩敗俱傷。為了避免發(fā)生這種競爭,這些大企業(yè)之間就會謀求暫時的妥協(xié),為共同控制生產和銷售,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達成協(xié)議,從而形成壟斷。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9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壟斷資本為擴大壟斷勢力和進行壟斷競爭采取了多種兼并形式。為分散經營的風險,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私人壟斷組織的國內主要形式是:
A.托拉斯和康采恩
B.卡特爾和辛迪加
C.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
D.跨行業(yè)部門的混合聯(lián)合企業(yè)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私人壟斷組織的國內主要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壟斷組織的經營向多樣化和綜合化方面發(fā)展,跨部門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混合聯(lián)合公司成為主要形式;旌下(lián)合公司的發(fā)展,意味著壟斷程度進一步提高,巨大的壟斷組織已經成為控制許多部門的生產和流通,乃至全部經濟生活的無所不包的經濟王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92.私人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相結合,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從根本上說是:
A.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激化的結果
B.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結果
C.金融寡頭在經濟上加強壟斷統(tǒng)治的結果
D.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fā)展。首先,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客觀上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加強對經濟活動的調節(jié)和干預,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其次,生產迅速發(fā)展與市場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加深,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fā),資本家單靠自己的力量已無力克服,要求國家采取反危機措施,如國家采購、社會福利政策、出口補貼等。再次,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而發(fā)生的勞資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單靠個別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也是無法解決的。這些客觀條件的變化,客觀上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對私人壟斷資本進行扶持和幫助,以緩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克服私人壟斷資本單純追求高額壟斷利潤的狹隘界限,為私人壟斷資本的發(fā)展開辟道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1頁;《大綱解析》第99頁。
93.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價格已成為一種主要的價格形式和價格體系。壟斷價格形成的基礎條件是:
A.壟斷利潤
B.自由競爭
C.壟斷統(tǒng)治
D.資本主義私有制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價格的形成基礎條件。
壟斷價格就是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時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guī)定的、旨在保證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在銷售商品時實行壟斷高價,在購買材料時實行壟斷低價。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之所以能夠長期實行和長期維持,是因為壟斷組織控制了大部分的生產和市場,限制了資本的流動和自由競爭。因此,“壟斷統(tǒng)治”是壟斷價格形成的基礎。A選項是壟斷價格形成后利潤的一種轉化形式;B選項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價格形成的基礎;D選項中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壟斷價格形成的基礎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0頁;《大綱解析》第98頁。
94.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時期的競爭相比,在競爭的目的、手段、范圍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點。正如列寧指出的:正是競爭和壟斷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原則的結合才是帝國主義的本質。這說明壟斷統(tǒng)治形成以后:
A.壟斷消除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形成的競爭關系
B.壟斷消除了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
C.壟斷并沒有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并存并使競爭更加劇烈
D.自由競爭仍然存在,但不只局限于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中小企業(yè)中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條件下的競爭。
壟斷是作為自由競爭的對立物而產生的,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并存。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仍然存在著競爭是因為:第一,壟斷并沒有消除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而競爭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核心機制和內在規(guī)律。第二,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存在由一個壟斷組織囊括一切部門、一切行業(yè)的絕對的壟斷。第三,已形成壟斷的部門,絕大部分是幾個壟斷企業(yè)并存,這些壟斷企業(yè)之間本質上依然是相互競爭的關系。
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時期的競爭相比,在競爭的目的、手段、范圍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點。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自由競爭仍然存在,但只局限于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中小企業(yè)中。壟斷條件下的競爭的內容主要包括:壟斷組織內部為爭奪產銷份額和領導權的競爭;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壟斷組織與非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非壟斷企業(yè)之間的自由競爭。競爭的目的和動機是為了取得高額壟斷利潤,而不是平均利潤,進一步鞏固、擴大已有的壟斷地位。競爭的手段更加多樣化,不僅是經濟手段,還有政治手段,甚至暴力手段。競爭的范圍不僅是國內市場,而且發(fā)展到國際市場。競爭的程度更加激烈,時間更加持久,破壞性后果更加嚴重。正如列寧指出的:正是競爭和壟斷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原則的結合才是帝國主義的本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8頁。
95.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揮主導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是:
A.國家壟斷資本在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
B.國私合營企業(yè)
C.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jié)
D.私人壟斷資本的主導地位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
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fā)展到壟斷階段后,社會生產力獲得較快發(fā)展,實現(xiàn)了生產和管理的全面社會化。特別是壟斷資本統(tǒng)治的范圍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形成國際壟斷,生產社會化達到更高的程度。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興起,正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進一步承認它的社會本性而在資本主義生產范圍內所做的重大調整,即通過私人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相結合,強化和擴大國家的經濟職能,促使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經常的、廣泛的干預和調節(ji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2頁;《大綱解析》第99頁。
96.“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挽救資本主義免于崩潰”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兩句話的主要依據(jù)是:
A.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B.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矛盾不可調和
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尖銳化
D.個別企業(yè)生產的有組織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主要原因。
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反映了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和客觀要求。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主要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無論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做出怎樣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調整,無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都不可能消除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對立關系,不可能改變雇傭勞動者的階級地位,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的今后發(fā)展中,資本主義國家還會繼續(xù)對自身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會繼續(xù)發(fā)生變化,資本主義還會繼續(xù)得到發(fā)展,但是,這種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還會以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而,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ACD三項都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2頁;《大綱解析》第100頁。
97.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是造成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根源,謀求世界各國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
A.推動南北對話
B.加強南南合作
C.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D.加速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謀求世界各國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fā)展,但與此同時卻出現(xiàn)的是南北經濟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關于造成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根源問題的認識,在當今世界上仍然是爭論不休。西方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看法是極不相同的。發(fā)達國家往往把此歸咎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內部原因,如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等;發(fā)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則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造成的,因此,謀求各國共同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在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3頁;《大綱解析》第101頁。
98.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這一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
A.生產的日益社會化
B.大規(guī)模的固定資本更新
C.國內有效需求的擴大
D.生產集中程度的提高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爆發(fā)一次,周期性地反復出現(xiàn),它是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緊密相聯(lián)系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的周期性使得資本主義的再生產的周期表現(xiàn)為: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幾個階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是以固定資本的更新為物質基礎的。這是因為:①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的更新,刺激了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當資本主義的經濟出于蕭條階段時,那些熬過了危機階段,力圖早日走出蕭條狀況的資本家,往往通過更新固定資本,投資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機器設備,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從而為經濟復蘇和高漲準備了物質條件;②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的更新促使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的發(fā)展,導致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人口過剩人口的增長,使資本積累的矛盾進一步地加劇,從而為新的危機的到來準備了基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4頁;《大綱解析》第101頁。
二、選擇題Ⅱ: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作為貨幣的資本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內容,這種差別通過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對比表現(xiàn)出來,其區(qū)別表現(xiàn)在:
A.買與賣的順序不同,前者是先買后賣,后者是先賣后買,且流通的起點與終點不同
B.前者的目的在于獲取使用價值,后者的目的在于獲取更多的貨幣
C.前者的目的在于獲取更多的貨幣,后者的目的在于獲取使用價值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以商品為媒介,后者以貨幣為媒介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品流通形式與資本流通形式的區(qū)別。
馬克思在論述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問題時,為了揭示作為資本的貨幣(即資本)和作為貨幣的貨幣(即單純的貨幣)的區(qū)別,討論了資本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的區(qū)別。簡單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資本流通的形式是G-W—G。它們的兩個對立的流通階段即買和賣,具有相反的次序,因而運動的起點和終點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簡單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這兩種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隱藏在這種形式區(qū)別背后有經濟內容上的區(qū)別,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
第一,這兩種流通的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是追求能滿足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資本流通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交換價值本身。
第二,這兩種流通的內容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兩極是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這一運動的內容體現(xiàn)著社會勞動的不同物質的變換。資本流通的兩極是同質的貨幣,只有當最后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于起初投入的貨幣時才具有意義。因此,它的流通過程的完整形式應該是G—W—G′。而不能是G—W-G,其中G′=G+ΔG,ΔG是原預付貨幣額G的一個增加額,即剩余價值。
第三,這兩種流通在運動限度上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目的是為了占有某種使用價值,因而其運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為限度。資本流通是為賣而買,目的是獲取交換價值,作為交換價值在量上總是相對有限的,其使命是通過量的增大以接近絕對的富,所以運動是沒有限度的。
最后,這兩種流通中的價值運動情況不同。在簡單商品流通場合,流通過程一結束,價值的運動也就消失了。在資本流通場合,價值運動永不消失,資本價值成為自動的主體,在運動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斷地自行增殖著。
總之,資本流通不同于簡單商品流通的最本質特點在于:它能夠發(fā)生價值增殖,并且是無止境的自行增殖,也正是這種價值自行增殖的運動,使貨幣變成了資本。馬克思說:“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余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2.馬克思指出:“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力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構成包括:
A.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B.勞動者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價值
C.養(yǎng)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D.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的特點。
作為買賣對象的勞動力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即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由于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由于勞動力的生產以勞動者的存在為前提,因此,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還原為生產維持工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其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具體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在正常狀況下維持工人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第二,維持工人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的教育和訓練費用。即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fā)展、維持和延續(xù)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構成的。B選項指的是商品價值創(chuàng)造的物質前提,而不是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內涵。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3.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在這一過程中,工人具體勞動的作用是:
A.生產新的使用價值
B.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
C.轉移勞動力的價值
D.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認識。
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在勞動過程中,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同時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基礎。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這兩過程是以生產商品化的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只要明白“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則可排除B選項;勞動力的價值是由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補償,不是由具體勞動來轉換,故C選項也可排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4.資本主義生產的勞動過程對工人來說是一種經濟強制性的勞動。同其他勞動的過程相比較,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一定的特點:
A.工人在資本家監(jiān)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屬于資本家
B.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C.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D.創(chuàng)造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與其他社會的勞動過程具有一般的共同性,它們都是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都具有三個簡單的或基本的要素。勞動過程的三個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過程就是這三個簡單要素的有機結合:“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fā)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勞動過程的結果是產品。產品是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過程是人類社會的永恒的自然條件,是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因此,任何生產商品的勞動都包含兩方面:一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二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區(qū)別于其他社會勞動過程的特征是: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這同佃農的“自由”勞動是不同的;第二,“產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而工人得到的只是資本家支付的工資。
C選項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也不是只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不僅占有生產資料,而且獲得勞動力的使用權。D選項創(chuàng)造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一切勞動過程所包含的,而不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所獨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5.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資本不是靜止物,而是一種運動。要全面認識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本質,對資本應該理解為:
A.資本就是生產資料
B.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C.資本是以物為媒介的社會生產關系
D.是一種以價值為主體的運動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本質。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的最后一章揭示了資本的本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即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關系。資本的惟一目的和動機就是占有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雖然是雇傭工人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它必須以流通過程為前提,在流通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因此,資本是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相統(tǒng)一的運動中實現(xiàn)價值增殖的。產業(yè)資本的運動要經歷三個互相聯(lián)系的階段,即購買、生產和售賣階段;包含兩個過程,即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采取三種職能形式,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在購買階段,資本采取貨幣資本形式,其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余價值生產準備人和物兩個方面的條件;在生產階段,資本采取存在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上的生產資本形式,其職能是生產剩余價值;在售賣階段,資本采取商品資本形式,其職能是實現(xiàn)預付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而且,這三種職能形式的資本都可以作為出發(fā)點,形成自身的循環(huán)形式,即貨幣資本循環(huán)、生產資本循環(huán)和商品資本循環(huán)。
因此,產業(yè)資本的運動,就是資本不斷地從一個階段轉向另一個階段,從一種職能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職能形式的循環(huán)過程,也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相統(tǒng)一的運動過程,也是三種循環(huán)形式相統(tǒng)一的運動過程。資本運動越順利越快,它所占有的剩余價值也就越多。所以說,資本不僅是一種特定的生產關系,而且“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huán)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huán)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馬克思還指出:“那些把價值的獨立性看作是單純抽象的人忘記了,產業(yè)資本的運動就是這種抽象的實現(xiàn)。在這里,價值經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運動,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時使自己增殖,增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6.G-W-G′之所以被稱為資本的總公式,是因為它概括了各種資本運動的一般特征,體現(xiàn)了資本運動的根本目的。通過對資本總公式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
A.剩余價值的產生,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
B.資本流通的目的是價值增殖,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C.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D.資本的價值增殖和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在實質上并不矛盾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及其解決條件。
資本的總公式就是G-W-G′,它是資本運動的最一般的形式。因為這個公式表明資本運動的最根本的特點,是把一個價值額投入流通,為的是從流通中取出一個更大的價值額。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流通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價值增殖。
資本總公式的這個根本特點,適合于資本運動的各種具體形式。產業(yè)資本運動的典型形式是G一W···P···W′一G′,它雖然增加了一個生產過程,但它絲毫不會改變資本運動的一般形式;商業(yè)資本運動的形式是G一W一G′,從現(xiàn)象上看它同資本運動的一般形式是完全一致的;生息資本運動的形式是G一G′,只不過把資本運動的一般形式簡化為一種沒有中介的結果,表現(xiàn)為一種簡練的形式。所以,馬克思說:“G—W—G′事實上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xiàn)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
從表面上看資本總公式有矛盾,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指價值增殖和價值規(guī)律的矛盾。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流通中的不等價交換不能產生價值增殖;流通以外的生產中,生產者只能創(chuàng)造價值不能得到除所創(chuàng)造以外的額外價值,但資本在運動中卻發(fā)生了價值增殖。這就是說,資本總公式在表面上是同價值理論、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馬克思提出這個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實際上提出了這樣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是從哪里來的,怎樣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說明資本價值的增殖?那么,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怎樣解決呢?剩余價值究竟從哪里產生的呢?
因此,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矛盾,必須首先解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即資本是怎樣帶來價值增殖的。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資本的流通過程,認為剩余價值和“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這是因為:(1)價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領域產生。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2)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因為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只和自己的商品發(fā)生聯(lián)系,不能使商品價值增殖。(3)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是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關鍵是在流通領域找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離開流通領域到生產領域,能創(chuàng)造比自己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實際上,剩余價值就是由于勞動力商品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而產生的。從而勞動力成為商品就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7.不變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價值量不變的資本,它是:
A.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
B.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
C.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資本
D.價值發(fā)生增殖的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不變資本的內涵。
資本是依靠剝削工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資本,只有當它們成為資本家的私人財產,并用來成為剝削雇傭工人的手段、生產出剩余價值時才成為資本。因此,資本從本質上說是被物的外衣所掩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的資本概括起來不外兩個部分,即以生產資料形態(tài)存在的資本和以勞動力形態(tài)存在的資本。馬克思依據(jù)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由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構成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參加生產過程,其使用價值以不同形式被消耗掉。但不論生產資料價值轉移的方式如何不同,它們只能把自己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不會發(fā)生價值增殖。它們的價值在進入生產過程以前,就已經由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的只是使用價值,而它們的價值只是在新產品中再現(xiàn)出來,因此,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上的價值決不會大于它們在參加生產過程時被消耗了的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馬克思把生產資料構成的資本稱作不變資本,用c表示。
雖然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改變自己原有的價值量,但并不排斥生產資料有發(fā)生價值變動的可能。當生產某種生產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發(fā)生變化時,或是由于新的發(fā)明使同種生產資料可由較少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原有的生產資料就會貶值,因而轉移到新產品上的價值也相應減少。但這種價值變動,是在生產過程以外發(fā)生的,并不會改變不變資本的性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8.馬克思根據(jù)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恩格斯高度評價說“這個區(qū)別提供了一把解決經濟最復雜的問題的鑰匙。”這一區(qū)分的意義:
A.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
B.為計算剩余價值率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C.為計算資本周轉速度提供了依據(jù)
D.為資本有機構、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理論奠定了基礎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
在政治經濟學史上,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揭示了資本的本質。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理論,以資本的不同構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為依據(jù),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對資本的這一區(qū)分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闡明了資本家占有的剩余價值并不是由他墊支的全部資本創(chuàng)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變資本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即工人的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從而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形成的實際過程,使剩余價值理論更加完善和科學。
其次,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真實程度。既然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創(chuàng)造的,因此在考察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時,不應當拿剩余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更不應同不變資本相比,而是應當同可變資本相比。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就是剩余價值率,又叫資本主義剝削率,能準確地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最后,將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及其歷史趨勢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正是以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為基礎,提出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在此基礎上,他又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再生產理論和剩余價值的分割理論,這些對于研究并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及其滅亡,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試題中的C選項是區(qū)分固定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意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9.從資本的不同分類來看,以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屬于:
A.不變資本
B.固定資本
C.流動資本
D.生產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的分類。
在生產過程中,依據(jù)資本的這兩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fā)生價值增殖。按資本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生產資本可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固定資本是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在物質形態(tài)上全部參加生產過程,它的價值卻是按照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無論是固定資本還是流通資本,都屬于生產資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0.紡織廠的資本家在購買用于生產的棉花屬于:
A.不變資本
B.可變資本
C.固定資本
D.流動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資本的不同區(qū)分。
首先,考生要搞清楚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這三組不同含義的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的形式存在的。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價值量沒有發(fā)生變化,叫做不變資本;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勞動力的使用創(chuàng)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使預付資本價值量發(fā)生了變化,叫做可變資本。固定資本是以廠房建筑、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這部分資本一經投入,便以實物形式全部發(fā)揮作用,供多次生產過程使用,并始終保持其實物形式不變。而它們的價值則按照每次生產過程中損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的轉移到新產品當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而一部分一部分周轉回來。所以,所謂的固定,不是說這部分資本的實物形式在地理位置上固定在一點不能移動,而是指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能較長時間的保持實物形式,沒有轉移的價值能固定在實物形式上;流動資本則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全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一次轉移到商品中去。產業(yè)資本是指投在物質生產部門生產剩余價值的資本,它的三個運動階段是購買、生產、消費,在不同的運動階段又分別表現(xiàn)為三種職能形式,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
其次,在此基礎上考生要懂得將產業(yè)資本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不同劃分:①依據(jù)資本的各個部分在價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②依據(jù)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③依據(jù)它在商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經過的階段和采取的職能形式的不同,劃分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
試題中的紡織廠用于生產的棉花是原料,它是以原料形式存在的資本,根據(jù)剩余價值生產的作用屬于不變資本,根據(jù)價值周轉方式的特點屬于流動資本,根據(jù)產業(yè)資本運動中在生產階段發(fā)揮職能的形式則屬于生產資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關于資本主義工資的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科學地區(qū)分勞動和勞動力是揭示資本主義工資本質的關鍵
B.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兩種
C.資本主義工資小于工人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
D.資本主義工資掩蓋了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區(qū)別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工資的實質。
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工資理論,揭示了工資的本質,闡述了工資的基本形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面,工人的工資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格,表現(xiàn)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表現(xiàn)為對一定量勞動的報酬。這好像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工人的勞動是有價值和價格的商品。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是因為:第一,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說勞動是商品具有價值,則是無謂的同義反復。第二,商品必然是勞動的物化形式,說工人出賣的勞動是商品,就否定了工人作為雇傭勞動者的存在。第三,說同資本相交換的勞動是商品,如果承認少量資本價值換得了工人創(chuàng)造的多量價值的事實,那就消滅了價值規(guī)律。如果要遵守價值規(guī)律,則剩余價值無從產生,那就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自身。因此,說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完全是一個“虛幻的用語”。因此,科學地區(qū)分勞動和勞動力是揭示資本主義工資本質的關鍵。
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有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兩種。所謂計時工資,是指按工人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記件工資是以工作量來支付的工資。它以計時工資為基礎,并由計時工資演化和換算而成,其公式是:計件工資單價一勞動力日工資/日產品數(shù)量。所以,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表現(xiàn)為工資形式、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勞動的報酬,就“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全部勞動都表現(xiàn)為有酬勞動”,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正因為工資形式掩蓋了現(xiàn)實關系,所以它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會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2.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工資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決定的。這是因為:
A.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工人則出賣勞動,工資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格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勞動之后才能得到工資,工資被看作是全部勞動的報酬
C.工資按照工人勞動時間長短和勞動熟練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D.資本主義工資抹殺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區(qū)別,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工資的實質。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工資表現(xiàn)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實際上,工資應該是勞動力的價格。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決定的。這是因為:
第一,在人們的感覺上,以為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同普通商品買賣一樣,資本家付出一定量貨幣,賣者付出某種物品。只要這種交換行為遵守了對等權利,人們并不注意買賣的對象是勞動還是勞動力。同時,由于商品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不同質和不可比的,人們習以為常地講某種物品的價值或價格,似乎講“勞動的價值”、“勞動的價格”也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二,從工人方面看,他把自己從事的勞動作為獲得一定量工資的購買手段,也以為自己出賣的是勞動;從資本家方面看,他也總把工資說成是對工人勞動的報酬。
第三,從工資的實際運動來看,一方面工資量隨工作日長度而變化,另一方面熟練勞動的工資比非熟練勞動的工資要多,這兩種情況也似乎表明工資是勞動的報酬。這進一步加深了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表現(xiàn)的假象。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表現(xiàn)為工資、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勞動的報酬等等“這類虛幻的用語是從生產關系本身中產生的”,具有必然性和存在理由。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3.勞動力在任何社會中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而勞動則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成為商品。勞動和勞動力的區(qū)別還在于:
A.勞動力是蘊藏在人們身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它是存在于活的人體內的勞動能力
B.勞動則是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發(fā)揮
C.勞動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為條件
D.勞動的實現(xiàn)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勞動和勞動力的區(qū)別。
勞動力和勞動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范疇。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蘊藏在人們身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它是存在于活的人體內的勞動能力,勞動則是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發(fā)揮;勞動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為條件,而勞動的實現(xiàn)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勞動力在任何社會中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而勞動則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成為商品。由此可看出,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5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4.資本主義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決于工人的生理因素和社會的道德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工作日有所縮短,這表明:
A.資本家減輕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良心越來越好了
B.科學技術得到很大的發(fā)展,社會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
C.為掌握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工人需要更多培訓和學習時間
D.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大為縮短,相對剩余價值成為主要的剝削形式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的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工作日的長度是一個可變的量。但工作日的變動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只能在一定界限內變動,工作日的長短有最低限和最高限。工作日的最低限是很難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決定了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只能是工作日的一部分,而不能是它的全部。因為,如果工作日和必要勞動時間相等,資本家就無法得到剩余價值,資本主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所以,工作日無論如何不會縮短到與必要勞動時間相等。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是可以確定的,它決定于兩個因素:一是它受工人生理因素的限制,工人在一天24小時中,總要拿出一定時間來吃飯、睡覺、休息,以滿足他們生理上的需要,從而恢復體力;二是受社會和道德因素的制約,工人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來從事文化學習和照顧家庭生活的需要,這是滿足他們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范圍的數(shù)量,由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決定。由以上兩個因素所決定,勞動日的最高限不能等于一晝夜的自然長度——24小時。但是,生理界限和社會道德界限都有很大的伸縮性,因而在資本主義現(xiàn)實生活中,有各種長短不一的工作日。工作日的實際長度是由勞動力買賣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的。
根據(jù)商品交換的規(guī)律,資本家按照勞動力的日價值購買了勞動力,于是就取得了勞動力一天的使用權,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總是盡量延長工作日;同樣,根據(jù)商品交換的規(guī)律,工人堅持賣者的權利,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個正常的長度內,反對資本家過度延長工作日,過度地使用他的勞動力。“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二律背反,權利同權利相對抗,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guī)律所承認的。在平等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因此,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就取決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工作日有所縮短,這主要是因為:(1)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2)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生產中對新技術和專業(yè)知識的要求不斷提高。為掌握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工人需要更多培訓和學習時間。(3)雖然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大為縮短,但是因為相對剩余價值成為主要的剝削形式,因而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并不是減輕了,反而是更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15.英國有個皮爾先生購置了5萬英鎊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打算到澳大利亞的斯旺河一帶去創(chuàng)辦工廠。他還非常有遠見地帶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沒有料到,英國工人一到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極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無影無蹤,結果連一個替他鋪床或到河邊打水的仆人都沒有了。這個故事說明:
A.資本總是要表現(xiàn)為一定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
B.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xiàn)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C.生產資料要成為資本,必須作為剝削雇傭工人占有剩余價值的手段
D.只要勞動者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可能建立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的本質是體現(xiàn)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在資本主義現(xiàn)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和物品,如機器、設備、廠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它們作為物,其自然屬性并不能使它們成為資本,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們擔負著特殊的社會經濟職能時,才成為資本。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或貨幣之所以是資本,是因為它被用于榨取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生產資料成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不能脫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條件。這里重要的是,要把物的自然屬性同物在一定條件下所體現(xiàn)的生產關系區(qū)別開。
馬克思深刻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所以“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因此,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以物為媒介的社會生產關系,即被物的外殼掩蓋的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生產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6頁;《大綱解析》第85頁。
16.如何正確處理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價值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關系,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分配表明:
A.其實質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
B.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并且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物質條件
C.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D.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
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本身不創(chuàng)造價值,它們僅是商品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們和勞動者的具體勞動相結合生產出使用價值,但不會創(chuàng)造價值。抽象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是給資本家?guī)硎S鄡r值的必要條件。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土地、設備和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它們原有的價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勞動產品中去,同時,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勞動加入新產品,創(chuàng)造出新價值。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原有價值的轉移過程,是同一勞動引起的兩種不同結果。馬克思指出:“在同一時間內,勞動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chuàng)造價值,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所以,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并轉移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價值的保存或轉移,都是勞動的結果。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不同的資本集團憑借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占有,參與對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分配,因此,生產要素與價值分配,其實質是這些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價值由勞動創(chuàng)造和生產要素與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7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7.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再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tǒng)一。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分析的意義在于揭示:
A.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資本運動所采取的形式
B.可變資本是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C.不僅可變資本而且全部資本都是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
D.工人的個人消費不過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勞動力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分析的意義。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基金,而在原有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但考察資本主義再生產,必須從簡單再生產開始。這不僅是科學的方法論的要求,而且由于簡單再生產的重復或連續(xù)性,會呈現(xiàn)出資本的一次孤立的生產過程所看不到的新的特征,消除它作為一次孤立過程所具有的虛假特征,從而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1)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工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在孤立的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買賣是生產的前提條件,因而工人得到的工資表現(xiàn)為資本家從私人基金中預付的價值。而在連續(xù)不斷的再生產過程中,工人在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同時還再生產出自身的勞動力價值。資本家不過是用工人上一個生產過程已經再生產出來的勞動力價值來進一步雇傭工人。
(2)資本家手中的全部資本,也是由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不僅資本家手中的原始資本是依靠剝削、掠奪勞動者獲得的,而且即使撇開一切積累因素的簡單再生產,經過若干年或若干個再生產周期資本家原預付資本就會被資本家用于生活消費而消失,他現(xiàn)在手中的任何資本都變成了資本化的剩余價值,都是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
(3)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從屬于資本家追逐剩余價值的需要的,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工人的個人消費并不是生產過程以外的事情,它不過重新再生產出可供資本家剝削的勞動力。
綜上所述,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考察,“它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6頁。
18.剩余價值率反映的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剩余價值率是:
A.剩余價值與預付資本的比率
B.剩余價值與不變資本的比率
C.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
D.工人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率公式。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重要的是價值增值過程,即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中,工人的整個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里進行的勞動叫做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無償?shù)貫橘Y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即剩余勞動時間,在剩余勞動時間里進行的勞動叫做剩余勞動。
剩余價值率反映的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它通常用兩種方法來表示:一是物化勞動表示法:m′=剩余價值/可變資本=m/v;二是活勞動表示法:m′=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以活勞動的形式表示資本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是為了說明:在一個工作日中,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補償勞動力價值的,有多少時間是用來替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剩余價值率有提高的趨勢,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加深。A選項是利潤率公式,反映預付資本的增殖情況;B選項是明顯的干擾項。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7頁。
19.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方法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它們在本質上都:
A.體現(xiàn)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B.為了延長剩余勞動時間
C.為了增加剩余價值量
D.為了延長必要勞動時間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指的是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從而絕對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已定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和增加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指在保證勞動時間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方法。提高勞動生產力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主要方法。這是因為,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而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降低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及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工人為縮短工作時間的斗爭的加強,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成為資本家主要的剝削方法。但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這兩種方法往往交替使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0.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和超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系是:
A.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出發(fā)點
B.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出發(fā)點
C.超額剩余價值生產是變相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D.超額剩余價值生產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之間的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也是以工作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的。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發(fā)展相對緩慢,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占主要地位。此外,個別企業(yè)采用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而生產的剩余價值,也是一種絕對剩余價值。因為這種方法同延長工作日一樣,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體力和腦力,但并不能降低勞動力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則是資本的內在的沖動和經常的趨勢,這種趨勢是通過每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激烈斗爭來實現(xiàn)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簡單協(xié)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yè)、機器和大工業(yè)是資本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三個階段,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三種形式。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比,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一種更隱蔽、更適合資本本性的剝削方法。隨著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fā)生根本變革,隨著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的發(fā)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越來越占統(tǒng)治地位。此外,當各生產部門以至整個社會普遍提高勞動強度并成為社會平均強度時,也會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這也是一種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
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個別勞動生產率高于社會勞動生產率而形成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個別資本主義企業(yè)由于首先采用新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使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它仍按社會價值出賣,因此超過一般企業(yè)而多獲得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就是超額剩余價值。它實際上也是靠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來的,它仍然是勞動生產力較高企業(yè)的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追逐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資本家生產的直接動機。它只是存在于個別企業(yè)的暫時現(xiàn)象,一旦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由于競爭而被普遍采用,超額剩余價值就轉化為所有資本家都能獲得的相對剩余價值。因此,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條件。但是,更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還會出現(xiàn),因此個別企業(yè)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動機和實踐是不會停止的,從而個別企業(yè)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的現(xiàn)象始終是存在的。各個資本家競相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是使資本家普遍地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8頁;《大綱解析》第88頁。
21.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總是伴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單個資本的增大
B.科學技術的進步
C.生產資料的優(yōu)先增長
D.平均利潤率的下降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結果。
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考察。從物質形式上看,資本由一定數(shù)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兩者的比例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由一定數(shù)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會引起價值構成的變化,而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又大體上反映技術構成的變化。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表示。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機器大工業(yè)的出現(xiàn),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馬克思把資本積累進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叫做資本構成質的變化。其原因是,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沖動和資本相互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資本家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單位產品勞動耗費。因此,資本家就要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提高勞動效率,促進資本技術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引起的直接后果有: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增大(生產資料的優(yōu)先增長),可變資本的比重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變化,從而會引起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個別資本增大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2.資本主義積累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減少,表現(xiàn)為:
A.原有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追加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增加,相對量減少
B.原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相對減少,從而出現(xiàn)機器排擠工人
C.原有資本和追加資本有機構成都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增加
D.原有資本和追加資本有機構成都提高,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減少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與相對剩余人口之間的關系。
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取決于可變資本的大小。如果追加資本有機構成與原有資本有機構成相同,即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那么,隨著總資本的增加,可變資本也會按同一比例增加,這時資本的積累率和對勞動力的需要量也會同比例地增加。資本積累越多,對工人的需要量也越大。
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如果追加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這就意味著可變資本在社會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縮小,從而引起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必然會相對減少甚至絕對減少。同時,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總額的增加,可變資本的絕對量雖然也會增加,但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可變資本的相對量則日益下降。而且,當有些部門或企業(yè)采用新的技術設備,迅速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時,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還會絕對減少,從而出現(xiàn)機器排擠工人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當然,在資本積累增長進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雖然會導致可變資本的相對量減少,但這并不排斥可變資本絕對量隨著資本總量增大而增加。同時,由于小生產者、中小資本家的破產,女工和童工的使用,使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上述情況決定,勞動力的增加比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就必然產生出相對過剩人口。所謂相對過剩人口,是指這部分勞動者不能給資本家?guī)砥骄氖S鄡r值,而不是說勞動者絕對的過剩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3.資本家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影響資本積累數(shù)量的因素有:
A.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B.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C.預付資本量的大小
D.所用資本和所耗資本之間的差額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影響資本積累數(shù)量的因素。
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即剩余價值率的高低,二者同方向變化。通過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工作日、壓低工資等辦法都會促進資本的積累。第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二者同方向變化。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方面,由于消費資料價值降低,資本家可以在不減少甚至在增加個人消費的情況下,把一部分消費資料轉化為積累資金;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的下降,同量追加資本可以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而擴大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增加積累。第三,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所用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全部勞動資料的價值。所費資本是指在每次生產過程中實際耗費并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勞動資料的價值。兩者差額越大,就越有利于積累。第四,預付資本量的大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預付資本量越多,雇傭工人人數(shù)增加,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多,因而越能增加積累。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
A.資本集中不受社會財富規(guī)模的限制
B.資本積聚以資本積累為前提
C.資本集中比資本積聚迅速
D.積聚既能增大單個資本又能增大社會資本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是單個資本總額增大的兩個途徑和形式。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通過資本積累即剩余價值資本化來增大它的總額。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shù)大資本。資本集中有兼并(大吃。┑男问胶吐(lián)合即個別資本通過組織股份公司使生產規(guī)模擴大的形式。資本集中的這兩種方式,是借助于競爭和信用這兩個強有力的杠桿來實現(xiàn)的。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第一,資本積聚會使社會資本總額增大;而資本集中是原有資本在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組合,并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第二,資本積聚的增長要受到社會財富(包括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絕對增長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長比較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資本。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第一,資本積聚使個別資本的總額增大,增強了大資本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從而加快了資本集中的速度;第二,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資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個別資本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從而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增大了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又會反過來加快資本的積聚。因此,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使資本積累不斷增大,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
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9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5.資本的技術構成是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關系表現(xiàn)的資本構成,它:
A.是從物質方面考查的資本構成
B.是從價值方面考查的資本構成
C.反映生產技術水平的資本構成
D.能夠反映資本價值構成變化的資本形式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對資本技術構成的理解。
馬克思考察資本積累理論的任務在于,研究資本增長對工人階級命運產生的影響,而在這種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資本的構成和它在積累過程中所起的質的變化。資本構成特指資本的能動組成部分和它的被動組成部分的比率。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意義上來理解,即從物質層面和價值層面兩個方面來理解。
從物質形態(tài)上看,資本是由一定比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這種比例關系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生產資料量和勞動量之間的比率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因而是資本有機構成的真正基礎。資本的技術構成,在不同產業(yè)部門往往是極不相同的。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yè)的物質技術基礎建立以后,資本的技術構成隨著資本積累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斷提高。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會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也會發(fā)生變化。所以,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就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提供了基礎,這對研究資本增長對工人階級的影響有重要意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6.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學說論證了:
A.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B.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的優(yōu)先增長
C.平均利潤的形成
D.利潤率的下降趨勢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學說的理論意義。
資本有機構成指由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概念是建立在勞動二重性學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學說的基礎上的。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資本有機構成及其變動學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立運動規(guī)律的具體運用。它表明,由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作用,會對工人階級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于許多重要經濟理論問題的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這是因為:
第一,這一理論對于說明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是一個關鍵。隨著資本積累的發(fā)展,資本有機構成有提高趨勢,即資本總額中不變資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變資本部分則相對地日益減少。這樣的結果減少了對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必然導致相對過剩人口和產業(yè)后備軍的形成,為揭示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無產階級貧困的必然性、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提供了理論前提。
第二,這一理論對于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研究也很重要。由于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社會資本平均構成在不斷提高,第Ⅰ部類為本部類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和為第Ⅱ部類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以及第Ⅱ部類提供生活資料的部門,它們的發(fā)展速度是不同的。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社會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會比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更快。為使社會生產能夠按比例發(fā)展,必須研究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這一重要因素。
第三,這一理論同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也有直接關系。資本有機構成不同的各部門的特殊利潤率會由于競爭而平均化,使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得以實現(xiàn),解決了價值規(guī)律同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的矛盾。由于不同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高低不同,利潤率也不同,這將促成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第四,運用這一理論還可以揭示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fā)展,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平均利潤率呈下降趨勢。平均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內部各種矛盾的展開和尖銳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經濟危機,同一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的相對額減少,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也在深化和發(fā)展,進一步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
第五,運用這一理論還可以說明絕對地租的形成。由于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農業(y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工業(yè),農產品價值高于生產價格;又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壟斷,農產品按照高于生產價格的價值出賣而形成的超額利潤,便轉化為絕對地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7.相對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相對人口過剩是:
A.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
B.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條件
C.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結果
D.相對于資本需求而過剩的人口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相對過剩人口是指超過資本增殖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對多余的勞動力。通常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失業(yè)和半失業(yè)的勞動力。過剩人口只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由特定的經濟條件即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在資本主義社會,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地成的提高,使資本總額中可變資本所占的比重相對地減少,從而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資本總額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雖然隨著資本總額的增長,可變資本部分即并入總資本中的勞動力也會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小?墒牵捎诜N種原因勞動力的供給卻在日益增加。其結果是,勞動力供過于求,使一部分工人相對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來說成為“過剩人口”,即相對過剩人口。因此,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結果。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它除了隨著資本主義再生產階段的更替而具有周期反復的形式外,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這是因為:第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勞動力的蓄水池,可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間歇式發(fā)展的需要。第二,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還會對現(xiàn)役勞動者造成巨大的壓力,有利于加重對他們的剝削。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的累進生產,必然造成無產階級的貧困。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0頁;《大綱解析》第89頁。
*28.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各部門之間或同一部門里的不同企業(yè),它們的資本有機構成是不同的。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平均利潤率的變化。資本有機構成與平均利潤率的關系是:
A.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要小于本部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B.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要高于本部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C.平均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剩余價值率的降低和工人勞動時間的縮短
D.平均利潤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社會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有機構成與平均利潤率的關系。
所謂平均利潤率就是按照社會總資本平均計算的利潤率,是社會的剩余價值總額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各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就都只能按照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來計算和取得利潤了。各不同部門的資本家按平均利潤率的高低計算和取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在平均利潤形成后,各個部門之間,有機構成高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大于本部門實際生產的剩余價值;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小于本部門實際生產的剩余價值。這是因為:平均利潤形成以后,各部門獲得的平均利潤總量=部門預付的資本總量×社會平均利潤率。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各個部門之間的有機構成不同,因而它們各自的利潤率也不同。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在總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越大,可變資本的比重越小,同量資本所使用的勞動力就越少,因而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就越少,該部門的利潤率就越低。所以,利潤率的高低與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按相反方向變化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單個的部門里,如果資本有機構成越高,該部門的利潤率就將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率。因此,該部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總量就要低于該部門通過社會利潤率平均化后獲得的平均利潤總量。
但是,考生還要注意的是:在每個具體的時間、地點,各部門之間和各部門內部各企業(yè)之間,利潤率水平都不一樣。利潤率高低與資本有機構成高低按相反方向變化,是從一個生產部門來說的,而不是就一個部門的個別企業(yè)來說的。因為在一個生產部門內部,如果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同類商品的個別企業(yè)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說明該企業(yè)生產技術先進,勞動生產率高,那么,該企業(yè)商品的個別價值就低于社會價值,因而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或超額利潤。這樣,該企業(yè)的利潤率就比本部門內部生產同類商品的其他的利潤率就高。平均利潤反映的是各個部門之間關系,超額利潤反映部門內部各企業(yè)之間的關系。
關于平均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問題,這又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規(guī)律是馬克思對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理論進行總結性研究所揭示出來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是剩余價值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guī)律的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表現(xiàn)形式。
(1)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這個規(guī)律產生的條件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fā)展,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馬克思指出,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其根源在于以剩余價值生產為特征的資本主義制度。個別資本為追逐較高利潤所采用的方法,歸根到底成為促使一般利潤率下降的手段。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xiàn)。利潤率的下降和絕對利潤量的增加是同時發(fā)生和同一些原因引起的。在實際的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總資本的不斷擴大,可變資本的絕對量會增長,資本所支配的勞動軍會擴大,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程度會提高,從而資本所榨取的利潤絕對量也必然會增加。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長同時產生于資本積累過程,是資本積累規(guī)律在利潤領域中所引起的兩重結果。所以,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是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和絕對利潤量的同時增加的“二重性的規(guī)律”。
(2)阻止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因素。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進程中,利潤率的下降只是一種趨向,因為同時還有阻礙它下降的多種因素。這就是說,引起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并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的趨勢。起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勞動剝削程度的提高;工資被壓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不變資本的物質要素變得便宜;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使勞動力價格便宜;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股份資本的增加,它們只作為生息資本來使用,不參加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過程,等等。戰(zhàn)后以來西方國家由于新技術革命不斷發(fā)展,就并未出現(xiàn)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趨勢。
(3)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后果和意義。一般利潤率下降規(guī)律包含著利潤率趨于下降和絕對利潤量趨于增加的矛盾。這一規(guī)律的作用使資本主義各種矛盾更加尖銳。這些矛盾是:剩余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實現(xiàn)的矛盾,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的矛盾,在人口過剩同時存在的資本過剩,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資本主義各國資產階級之間、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尖銳。經濟危機是這些矛盾尖銳化的結果,也是這些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所有這一切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有限的、相對的、歷史的生產方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2頁;《大綱解析》第91頁。
29.馬克思指出:“我們在這里最初看到的利潤,和剩余價值是一回事,不過它具有一個神秘的形式,而這個神秘化的形式必然會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出來。”恩格斯也指出:“馬克思一有機會就提醒讀者注意,決不要把他所說的剩余價值同利潤或資本贏利相混淆。”對這兩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A.利潤是剩余價值的一種具體形式
B.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內容
C.剩余價值是資本的贏利
D.利潤常常只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利潤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中,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耗費表現(xiàn)為生產價格或成本價格,即資本主義的生產費用,這是資本家在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費用。資本主義企業(yè)生產的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個部分。商品價值的這三個部分,是生產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量。但是,這同資本家在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費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對資本家來說,生產商品耗費的只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者之和構成商品的成本價格。成本價格這一范疇抹殺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區(qū)別,掩蓋了它們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不僅耗費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發(fā)揮著作用,預付資本中暫時沒有消耗掉、還沒有轉移到新產品的那部分不變資本也同樣參與了商品的生產過程,同樣是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這樣剩余價值就進一步表現(xiàn)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當不把剩余價值看作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產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時,剩余價值就轉化為利潤。
可見,利潤和剩余價值本是同一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剩余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而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因此,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即從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利潤常常只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30.關于生產價格、生產價值和競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是使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B.部門內部的競爭結果使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C.部門內部的競爭結果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
D.部門內部的競爭結果形成商品的生產價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價值和生產價格。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不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平均利潤的形成是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前提條件。平均利潤的形成是不同部門之間競爭,即爭奪有利投資場所和更高利潤率的競爭的結果。由于不同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等因素的不同,它們的利潤率高低也是不同的,資本要獲得盡可能高的利潤率的本性,決定了資本家必定展開以資本轉移為特點的部門之間競爭,即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抽出,投向利潤率高的部門,由此引起部門之間生產規(guī)模、產品供求以及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不同部門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潤率。按照平均利潤率得到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它實現(xiàn)了按資分配的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
當剩余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便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但是,這并不直接導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平均利潤形成后,由于剩余價值在各部門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商品就不能再按照價值出售,而只能按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即生產價格出售,否則,就不可能取得平均利潤。這樣,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使剩余價值在社會的范圍內按照資本的原則進行分配。生產價格的形成,實際上是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在不同生產部門進行平均分配的結果。
考生還要注意的是:生產價格和商品的價值在量上卻經常的不一致。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生產部門,平均利潤大于剩余價值,從而生產價格高于價值;資本有機構成低的生產部門,平均利潤小于剩余價值,從而生產價格低于價值。而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yè)之間競爭的結果,是實現(xiàn)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從而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和部門利潤率。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31.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始終發(fā)揮作用。但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卻有所不同。價值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
A.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B.價格圍繞交換價值上下波動
C.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D.市場價格圍繞壟斷價格上下波動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不同時期價值規(guī)律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商品交換以貨幣為媒介,商品的價值通過商品的價格表現(xiàn)出來,因此,價格運動就成了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價值規(guī)律在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三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也就是說在平均利潤形成前,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從價值和價格的關系看,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應與價值相一致。但從供求關系與價格的關系看,一方面是以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使價格背離價值,另一方面是價格變動對供求關系又起反作用,使價格對價值不會偏離太遠,并使偏離的價格再向價值靠攏。因此,從較長時期來看,價格始終圍繞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價格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guī)律在這個時期強制貫徹其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隨著大機器工業(yè)的發(fā)展,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銀行信用制度發(fā)展起來以后,資本和勞動力可以在各部門之間自由流動,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形成后,商品就不能再按照價值出售,而必然按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的價格出售,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潤就構成生產價格。這時,生產價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變?yōu)閮r格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在壟斷階段出現(xiàn)了壟斷價格,即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guī)定的、旨在保證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壟斷價格的形成,進一步改變了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即歪曲地表現(xiàn)為大部分商品的市場價格采取了壟斷價格的形式。
但要注意,生產價格不等于成本價格。成本價格是資本家所付的資本,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生產價格則是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產品不可能按照成本價格出售,否則資本家就不可能獲利,也就不會有資本主義的生產。生產價格也不等于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部分組成,生產價格則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平均利潤組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32.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它的變動與:
A.剩余價值率同方向變化
B.資本有機構成高低反方向變化
C.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反方向變化
D.不變資本的節(jié)省程度同方向變化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利潤和利潤率。
利潤率(P’)是剩余價值(m)和全部預付資本(c+v)的比率,即P’=m/(c+v),剩余價值率(m’)是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v)的比率,即m’=m/v,反映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是同一個剩余價值量和不同資本數(shù)量的對比得出的不同比率,所以說,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利潤率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掩蓋了剩余價值率。
由公式P’=m/(c+v)可見,影響利潤率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剩余價值率。利潤率與分子上的剩余價值量是同方向的變化,而剩余價值量又直接與剩余價值率相聯(lián)系,剩余價值量越高,剩余價值率越大,利潤率越高,反之,則低。兩者按同方向變化。第二,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越低;反之,則高。兩者按反方向變化。第三,資本周轉速度。資本周轉速度快,所需預付資本越少,年利潤率高;反之,則低。兩者按同方向變化。第四,不變資本的節(jié)省。節(jié)省不變資本,可以減少預付資本,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會使利潤率提高;反之,則低。兩者按同方向變化。第五,原料價格的變動。原料價格上漲,不變資本增加,成本提高,利潤率降低;反之,則提高。兩者按反方向變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33.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生產成本是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經濟現(xiàn)象中,如果把利潤看成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那么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成本”這個范疇就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真相。這是因為它混淆了:
A.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
B.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
C.生產資本和商業(yè)資本的區(qū)別
D.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區(qū)別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生產成本”范疇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真相。
資本主義企業(yè)生產的商品價值構成主要由不變資本的轉移價值+可變資本的補償價值+剩余價值三部分構成。用公式表示為:W=c+v+m,其中c為物化勞動的消耗,是原有價值的轉移;v+m是活勞動的消耗,是工人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對于工人來說,生產一個商品的真實耗費應當包括:必要勞動的耗費和剩余勞動的耗費,即全部勞動的耗費v+m。對于資本家來說,生產一個商品的真實耗費應當包括:生產資料的耗費和勞動力耗費所補償?shù)墓べY,即資本的耗費c+v。而生產商品的實際勞動耗費:就是馬克思認為的工人的全部勞動的耗費,因為剩余價值中并沒有資本家的任何耗費。
成本價格是指商品價值中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總和的轉化形式。商品價值構成:W=c+v+m=k+m,其中c+v轉換為k,作為成本價格獨立存在。成本價格在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資本家經營企業(yè)的盈虧界限,即就是資本家出售商品的價格底線。第二,成本價格是決定資本家競爭能力的大小,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成本價格越高,市價一定而利潤空間越小,競爭能力越小,反之越大。第三,成本價格的實質在于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掩蓋剩余價值形成的真相,商品價值在成本上產生增加額;造成流通中產生剩余價值的假象,剩余價值是超出商品售價的余額。
在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后,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被進一步掩蓋和歪曲。這是因為:首先,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第一次掩蓋,但剩余價值與利潤在質上不同的,在量上是相同的;人們能夠意識到利潤的創(chuàng)造與工人勞動的關系。其次,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進一步掩蓋了利潤和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因為利潤與剩余價值在量上也不同了,同量資本生產剩余價值量大的部門同生產價值量小的部門卻取得了同樣的利潤量。最后,利潤無論是從性質還是從數(shù)量看,都是預付資本的產物,是資本家付出的成本的產物,而不是工人創(chuàng)造為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部分。利潤的真正來源被徹底地遮蔽起來了。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成本”這個范疇混淆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并最終混淆了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區(qū)別。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1頁;《大綱解析》第90頁。
34.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形成后:
A.生產商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企業(yè)能獲得超額利潤
B.個別資本家既能獲得平均利潤,也能獲得超額利潤
C.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先進企業(yè)能獲得超額利潤
D.不同部門資本家間的競爭使所有企業(yè)的利潤平均化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價格和利潤的關系。
生產價格形成后,各部門之間的利潤趨于平均化,但這并不排除各部門中各個企業(yè)之間利潤率的差別。原因是,現(xiàn)實中,各個企業(yè)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是有差別的,由于生產條件不同,生產的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須按照部門平均的生產條件所決定的社會生產價格出售,于是,生產力水平高于部門平均水平,即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先進企業(yè),就可以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超額剩余價值不會被社會平均化,它轉化為超額利潤。因此,超額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各企業(yè)之間的關系,而平均利潤反映的是部門之間的關系。所以,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門內部的先進企業(yè)仍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資本家之間為了獲取超額利潤不斷地在部門內部進行著激烈的競爭。D選項錯在“所有企業(yè)”,利潤平均化是針對各部門,而不是針對具體某個企業(yè)而言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1頁。
35.資本主義各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決定了各生產部門具有不同的利潤率。對于資本家來說,要求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這就要求利潤率趨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的形成:
A.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B.是通過資本的轉移實現(xiàn)的
C.是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和剩余價值在各部門分割的過程
D.是不同生產部門利潤率趨于平均化的過程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
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部門之間的競爭是指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為爭奪有利的投資場所而展開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使各個部門之間原本不一致的利潤率趨于一致,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因此,部門之間的競爭過程就是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平均利潤率是通過資本在部門之間轉移的方式形成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會把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撤出,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通過資本的轉移,那些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數(shù)量增加,生產規(guī)模擴大;那些利潤率低的部門,資本數(shù)量減少,生產規(guī)模縮小。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各生產部門資本家重新瓜分剩余價值的過程。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學說,說明平均利潤仍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平均利潤只是各部門資本家通過部門間的競爭,對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重新分配的結果。從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平均利潤的形成也是不同生產部門利潤率趨于平均化的過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2頁;《大綱解析》第91頁。
36.剩余價值的分割,清晰地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對剩余價值的共同瓜分,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有:
A.產業(yè)利潤
B.商業(yè)利潤
C.借貸利息
D.地租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多種具體的資本形式,如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銀行資本、農業(yè)資本等,與不同的資本形式相對應,剩余價值也分割為商業(yè)利潤、利息、銀行利潤、資本主義地租等多種具體形式。剩余價值的分割,清晰地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對剩余價值的共同瓜分,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3頁;《大綱解析》第92頁。
37.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多種具體的資本形式,與此相對應的剩余價值也分割為多種具體形式,下列剩余價值形式在數(shù)量上相當于平均利潤的剝削收入有:
A.地租
B.商業(yè)利潤
C.借貸利息
D.銀行利潤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平均利潤及其轉化形式。
凡是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shù)量上都相當于平均利潤。商業(yè)資本和產業(yè)資本都是職能資本,即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xiàn)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整體上來看,都能獲得平均利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非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一般要低于平均利潤,但是由于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作為特例,它也獲得平均利潤。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獲得的平均利潤要分割成兩大部分:一部分采取企業(yè)利潤的形式為職能資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給借貸資本的所有者,作為出讓資本使用權的報酬。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息率要低于職能資本家,通常在平均利潤率和零之間波動。由于資本主義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土地所有者不參與利潤平均化過程,他獲得的地租同樣不是平均利潤,而是租種土地的資本家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38.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業(yè)資本是獨立執(zhí)行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中商品資本的職能。這有利于:
A.使產業(yè)資本家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增加利潤總額
B.節(jié)省社會總資本中用于流通領域的資本,增加生產領域的資本
C.加速商品流通,縮短流通時間
D.加速整個產業(yè)資本的周轉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業(yè)資本的職能。
商業(yè)資本的運動形式是G—W—G,即不斷地用貨幣購買商品,再把商品賣出去收回貨幣,也就是不斷地重復為賣而買的行為。商業(yè)資本運動包括商品的買進(G—W)和賣出(W—G)活動,只是為了把生產者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所必須完成的活動,只是對商品資本在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起中介作用的活動。因此,商業(yè)資本的職能無非就是原先商品資本的職能。產業(yè)資本運動中商品資本的職能是實現(xiàn)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商業(yè)資本的職能也是幫助產業(yè)資本實現(xiàn)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
商業(yè)資本對產業(yè)資本的經營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商業(yè)資本對產業(yè)資本的生產過程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第一,它使產業(yè)資本家減少流通過程中的資本,增加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集中力量從事商品生產活動,增加利潤總額。第二,它有利于節(jié)省社會資本中用于流通過程的資本,增加用于生產過程的資本,從而對產業(yè)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商業(yè)資本作為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社會總資本運動中也具有獨特作用。由于商業(yè)資本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活動,使社會專門用于商品流通的資本就會比原來由產業(yè)資本經營時要更少;不僅使個別產業(yè)資本家能夠加快地實現(xiàn)商品到貨幣的轉化,而且使整個社會的商品資本能夠較快地完成這種形態(tài)轉化;商業(yè)資本的一次周轉不僅可以代表一個生產部門許多個別資本的周轉,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產部門許多個別資本的周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39.下列有關商業(yè)資本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A.商業(yè)資本的出現(xiàn)有利于產業(yè)資本集中力量從事生產活動,增加利潤總額
B.當商業(yè)資本的數(shù)量不超過社會必要比例上限度時,它能提高社會總資本的利用效率
C.商業(yè)資本執(zhí)行的是產業(yè)資本運動中的商品資本職能
D.商業(yè)資本是通過商品銷售,實現(xiàn)其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商業(yè)資本的有關知識。
商業(yè)資本是從產業(yè)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獨立發(fā)揮資本職能,以獲得商業(yè)利潤為目的的一種資本形式。從這一定義上可以得出,商業(yè)資本的出現(xiàn)有利于產業(yè)資本集中力量從事生產省城,增加利潤總額。當商業(yè)資本的數(shù)量不超過社會必要比例上限度時,它增加社會總資本中的生產資本量,減少流通資本量,因而也就可以提高社會總資本的利用效率。商業(yè)資本執(zhí)行的是商品資本的職能。它是處于流通領域的商品資本的轉化形式,即它是一種流通領域的資本,流通不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它只是實現(xiàn)其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純粹的商品買賣活動是不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但是商業(yè)資本要實現(xiàn)價值和剩余價值又必需通過商品的銷售來實現(xiàn)。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40.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資本的經營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商業(yè)內部的分工和專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出現(xiàn)了多種商業(yè)形式和買賣方式。資本主義商業(yè)形式主要有:
A.批發(fā)商業(yè)
B.期貨市場
C.零售商業(yè)
D.消費信貸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商業(yè)形式。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資本的經營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商業(yè)內部的分工和專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出現(xiàn)了多種商業(yè)形式和買賣方式。資本主義商業(yè)形式主要有:批發(fā)商業(yè),即專門從事批量貿易而在制造商與制造商、制造商與零售商之間進行交易。大宗商品的貨樣交易通常在商品交易所進行,有現(xiàn)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兩種方式;零售商業(yè),即商人直接對廣大消費者出賣商品的營業(yè)活動;消費信貸,即由銀行、商店等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賒銷服務和消費支出貸款而形成的新型信貸形式和新型商品銷售形式,具體包括: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短期信用貸款、中長期抵押貸款。無形產品的交易形成的市場,主要有服務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4頁;《大綱解析》第92頁。
41.借貸資本是一種資本商品,它和其他職能資本相比,其特點是:
A.一種作為財產的資本
B.一種獨立形式的資本
C.采取G-G′的運動形式
D.能夠獲得平均利潤
42.借貸資本所有者貸出貨幣時僅僅是轉讓了資本使用權,它仍然擁有資本所有權。借貸資本作為轉化為資本的貨幣,其雙重的使用價值是:
A.商品的使用價值
B.貨幣的使用價值
C.資本的使用價值
D.產業(yè)資本的使用價值
43.借貸資本是為了獲得利息而暫時轉讓給職能資本家(產業(yè)資本家、商業(yè)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與職能資本相比,它具有以下特點:
A.一種商品資本
B.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
C.具有特殊的運動形式G-G′
D.最具有拜物性質的資本
[命題說明]這三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借貸資本的特點。
借貸資本的運動公式是:G—G’。把借貸資本和職能資本聯(lián)系起來,其運動的完整公式為:G—G—W…P…W’一G’一G’,或G—G—W—G’一G’。開端的G—G表示借貸資本家把貨幣資本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中間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表示惜入的貨幣資本在職能資本家手里發(fā)揮資本職能并實現(xiàn)增殖;最后的G’一G’表示職能資本家把原來借入的貨幣資本和由它帶來的利潤的一部分償還給借貸資本家。這里的兩個G’是不同的量,前者大于后者。
借貸資本是一種資本商品,它和其他職能資本相比,其特點是:
第一,借貸資本是作為資本的商品,即資本商品。在這里,貨幣作為價值額的獨立表現(xiàn),具有雙重的使用價值,即除了作為貨幣具有一般等價物的使用價值外,又多了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生產剩余價值的能力。正因為借貸資本具有資本的使用價值,所以它可以作為商品來讓渡;同時,借貸資本只是可能的資本,所以必須通過讓渡才成為現(xiàn)實的資本。這種商品具有特殊屬性,由于它的使用價值的被消費,它的價值和它的使用價值不僅會保存下來,而且會增加。
第二,借貸資本是一種所有權資本,而與職能資本相對立。借貸資本在借出時只讓渡了使用權,并沒有放棄所有權。正是憑借這種所有權,不僅要從職能資本家手中收回貸出的資本,而且要取得一定的收人。所以,借貸資本使同一資本具有了二重存在:對于借貸資本家來說,它是所有權資本,即只對它擁有所有權,而沒有發(fā)揮資本的職能;對于職能資本家來說,它是職能資本,即只對它擁有使用權,讓它發(fā)揮資本的生產和流通的職能,生產和實現(xiàn)剩余價值,但沒有所有權。
第三,借貸資本的運動表現(xiàn)為與職能資本運動相脫離的特殊運動形式。借貸資本與職能資本聯(lián)接起來的完整運動過程,既包括借貸資本運動,也包括職能資本運動,表現(xiàn)了它實際經歷的全部過程,體現(xiàn)了它包含的全部經濟關系。但是就借貸資本本身來說,它作為資本商品和所有權資本,僅僅表現(xiàn)為只和職能資本發(fā)生借貸關系,包括貸出(G—G)和償還(G’一G’)兩個行為,至于這兩個行為之間的職能資本的運動,是在這個關系之外進行的。所以,從現(xiàn)象上看,借貸資本的運動形式只有G—G’,即貸出一定量貨幣,然后帶回更多的貨幣,而作為媒介的職能資本的現(xiàn)實運動是看不見的,從而表現(xiàn)為與職能資本運動相脫離的運動。
最后,借貸資本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資本形式。在產業(yè)資本運動形式上包含有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在商業(yè)資本運動形式上包含有流通過程,因而在這兩種場合,利潤都表現(xiàn)為某種社會關系的產物。但在借貸資本場合,仿佛貨幣不需要經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任何中間操作,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它就能夠生出更多的貨幣來。在這里,全部社會關系都被物化為物自身的關系,即貨幣生出更多貨幣的關系,這個多出來的貨幣的來源被徹底掩蓋了。
第40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第42題的正確答案是BC選項;第43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2頁。
44.銀行資本家投資辦銀行,目的也是為了取得利潤。資本主義銀行的利潤:
A.是由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的差額減去銀行業(yè)務費用構成的
B.在數(shù)量上相當于平均利潤
C.來自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剩余價值
D.是由銀行雇員在剩余勞動時間實現(xiàn)的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銀行利潤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資本的借貸主要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的。銀行是經營貨幣資本,充當貸款和借款中介的企業(yè)。主要職能是:一方面,通過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會上閑置的貨幣資本和居民手中暫時不用的貨幣集中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發(fā)放貸款的方式,把貨幣資本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銀行業(yè)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形成銀行資本的業(yè)務;向工商企業(yè)發(fā)放短期貸款;開展中間業(yè)務,充當?shù)氖侵Ц吨薪椤?
銀行資本,從所有權看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銀行資本家投資辦銀行的自有資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資本。借入資本是銀行資本的主要部分。從經營借貸資本并以自身資本用作借貸資本看,銀行資本屬于借貸資本的范圍;從經營一種資本主義企業(yè)并獲得平均利潤來看,銀行資本又具有職能資本的特點。銀行資本家投資辦銀行,目的也是為了取得利潤,而且也必須取得平均利潤。這也是產業(yè)部門、商業(yè)部門和銀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銀行利潤是由借款的利息(高)和存款的利息(低)的差額減去銀行的業(yè)務費用構成的。銀行利潤主要來自貸款的利息,而貸款利息是職能資本家所獲得利潤的一部分。銀行資本家兼具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特點。所以,銀行利潤也是來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銀行資本家之所以能夠以銀行利潤的形式分占一部分剩余價值,是由于依靠了銀行雇員的勞動。銀行雇員和商業(yè)雇員一樣,他們本身不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是能夠實現(xiàn)剩余價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3頁。
45.利息率是指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受下列哪些因素影響:
A.平均利潤率的高低和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
B.借貸風險的大小和借貸時間的長短
C.習慣或法律傳統(tǒng)的影響
D.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形勢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影響利息率的因素。
利息率是指利息量與借貸資本量的比率,簡稱利率。在一般情況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潤率,否則,職能資本家得不到任何利益,就不會借款了。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則就沒有人愿意貸出貨幣資本了。因此,利息率總是在平均利潤率和零之間波動。從理論上看,利息率的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二是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但是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影響利息率的因素還有:借貸風險的大;借貸時間的長短;價格變動的預期;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形勢。此外,在上述條件下,利息率的高低還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習慣和法律傳統(tǒng)。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5頁;《大綱解析》第93頁。
46.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xiàn)形式,大力發(fā)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xiàn)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這表明:
A.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還是私有的性質
B.有公有制經濟參股的就是公有制
C.公有制經濟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顯的公有性
D.這是我國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認識的重大突破,為公有制經濟的實現(xiàn)形式開辟了新的道路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股份制的內涵。
股份制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yè)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tǒng)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股份制的性質,關鍵要看控股權掌握在誰的手中,由國家和集體控股,就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質。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令人矚目地首次提出了大力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xiàn)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以前的提法主要表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而如今則明確提出了“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的方針。這意味著,我國在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方面有了新的思路,已完全擺脫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對公有制的理解,國有企業(yè)多元化的速度會大大加快。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3頁。
47.股份公司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可以說股份公司的產生是資本主義企業(yè)組織的重大變化,表現(xiàn)在:
A.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B.資本的經營方式發(fā)生變化
C.資本私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發(fā)生變化
D.資本分散化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股份公司的本質。
(1)資本主義股份公司是在信用事業(yè)廣泛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單個貨幣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為資本家,他必須握有最低限度的價值額或資本額。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某些生產部門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資本額在單個人手中是不容易達到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國家對私人進行補助,“另一方面,促使對某些工商業(yè)部門的經營享有合祛壟斷權的公司的形成,這種公司就是現(xiàn)代股份公司的前驅”。“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yè)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
(2)股份公司的出現(xiàn),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推動了生產的發(fā)展。股份公司作為資本集中的一種形式,促進了耗資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yè)的出現(xiàn)和大工程的興建。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本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股份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他說,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生產規(guī)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yè)出現(xiàn)了。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yè),成了公司的企業(yè)”。
(3)股份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對私人資本的一種揚棄。馬克思指出,股份資本是“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股份公司是“直接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yè)也表現(xiàn)為社會企業(yè),而與私人企業(yè)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
(4)股份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資本兩權即資本所有權和資本經營權的分離。馬克思說“與信用事業(yè)一起發(fā)展的股份企業(yè),一般地說也有一種趨勢,就是使這種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在股份公司內,資本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剩余勞動所有權相分離。在股份公司內,實際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經理,即別人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
(5)資本主義股份公司是通向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fā)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表現(xiàn)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
股份公司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得資本經營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本私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不沒有改變資本所有權性質。事實上,資本私有制和企業(yè)的雇傭勞動制度的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資本不但沒有走向分散化反而得到了集中。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48.股市行情往往成為一國經濟的晴雨表。引起股市波動的因素主要有:
A.股票收益
B.銀行利率和匯率變動
C.通貨膨脹率
D.國內國際局勢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引起股市波動的因素。
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股票價格受股票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股票供求的因素,除了公司的經營業(yè)績和銀行存款的利息率外,還受到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影響。引起股市波動的因素主要有:股票收益、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變動和國內國際局勢。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4頁。
49.資本主義地租根據(jù)其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同,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其中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有:
A.土地肥沃的程度不同
B.土地距市場遠近的不同
C.同一塊土地連續(xù)追加投資的生產率不同
D.具有特殊優(yōu)越條件的土地的稀缺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
級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而交納的地租。級差地租由于形成條件的不同分為兩種形態(tài):級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離市場遠近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級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xù)追加投資造成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級差地租的源泉是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的農業(yè)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超額剩余價值。
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尤其是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的稀缺性,無法滿足人口、經濟和社會增長的需要,必須將劣等地也經營起來,因此,土地所有者便可以利用這種稀缺性肆意抬高地租,占有級差地租,因此,可以說D項是對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即對土地的資本主義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的解釋,而不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所以D選項不正確。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5頁。
50.壟斷地租是指租用極少數(shù)自然條件特殊,因而能生產稀有名貴產品的土地而繳納的高額地租。壟斷地租產生的條件是:
A.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B.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的壟斷
C.對某種特殊優(yōu)越的土地的壟斷
D.對特殊優(yōu)越土地產品的需求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地租產生的條件。
壟斷地租是由土地產品壟斷價格超過其生產價格和價值的余額形成的超額利潤的轉化形式。它是資本主義地租的一種特殊形式。壟斷地租產生的條件,是某種土地的自然條件特別有利和這種土地特別稀少。因此,其產品或特別珍貴,或經常供不應求,它的價格就不由生產價格和價值決定,而是由購買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決定,即這種土地產品按壟斷價格出售。于是,由壟斷價格高于生產價格和價值的余額所構成的超額利潤,便由資本家轉交給土地所有者而形成壟斷地租。這種超額利潤產生的原因是資本對某種自然條件特別有利的、特別稀少的土地經營權的壟斷,它轉化為壟斷地租的原因也是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51.建筑地段地租是指為建造住宅、工廠、商店等租用土地而繳納給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的顯著特征有:
A.土地的地理位置起著決定性作用
B.土地的肥沃程度起著決定性作用
C.壟斷地租占有顯著優(yōu)勢
D.級差地租占有顯著優(yōu)勢
52.某市相同建筑結構的居民住房的月租,在繁華的路段為35元/平方米,在郊區(qū)為10元/平方米。這種差別產生的原因在于住房的:
A.地理位置不同和經營壟斷
B.土地所有權壟斷
C.租用者的用途不同
D.供求狀況的不同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建筑地段的地租。
建筑地段的地租是職能資本家為租地建筑各種建筑物而向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它屬于非農業(yè)用地的地租,但其基礎是農業(yè)地租,既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也有壟斷地租。它除與農業(yè)地租具有相同的特征外,又有自己的特點:(1)對于建筑地段級差地租,土地的肥沃程度并不起決定作用,而土地位置起決定性作用,這對城市建筑用地尤為重要。土地位置離城市中心越近,地租就越高。(2)建筑地段的土地所有者具有“明顯的完全的被動性”,即他們的寄生性和對社會發(fā)展成果的榨取性。(3)壟斷價格在許多情況下起重要作用,特別在剝削城市貧民方面起決定作用。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建筑地段的地租呈上升趨勢。(4)壟斷地租越來越占優(yōu)勢。城市建筑地段,特別是繁華市區(qū)土地的地租不斷上漲,形成高額壟斷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的提高,還通常是城市房租上漲的主要原因。
第52題中,居民住宅的租用者用途的差異并不構成月租費差異的原因;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而造成的住宅的供求狀況發(fā)生變化,這是造成月租費用差異的一個原因之一;但是造成這種月租費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土地經營權的壟斷造成。
因此,第51題的正確答案是AC選項;第52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7頁;《大綱解析》第95頁。
53.土地所有者從租種他的優(yōu)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那里獲得的地租是農產品的:
A.市場價格與成本價格的差額
B.生產價格與成本價格的差額
C.個別生產價格與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D.價值與生產價格的差額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
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等級相聯(lián)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種較優(yōu)土地的農業(yè)資本家獲得的、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農業(yè)超額利潤,是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由于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絕大多數(shù)。而好地一旦被某些農業(yè)資本家租佃,就排斥其他農業(yè)資本家再來使用上好的土地。這就是所謂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經濟原因。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的客觀存在,一方面使租種較好土地的農業(yè)資本家能夠比較穩(wěn)定地拿到農業(yè)超額利潤;另一方面,不得不租種劣等土地的多數(shù)農業(yè)資本家按照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的原則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因為如果僅僅依靠租種好地而擱荒劣等地,勢必引起社會上農產品的嚴重供不應求,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這樣客觀上使租種劣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潤。這使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不是中等地生產條件決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以此出售產品,優(yōu)等地和中等地農業(yè)資本家能獲得超額利潤,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級差地租。而租種劣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也能獲得平均利潤。
因此,構成級差地租實體的超額利潤,來源于支配著一種被壟斷的自然力的個別資本的個別生產價格和該部門一般資本的一般生產價格的差額。也就是說,它的來源是土地產品(農產品)社會生產價格超過它的個別生產價格的差額。土地產品(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即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生產條件企業(yè)(劣等地)的個別生產價格調節(jié)的,從而優(yōu)等、中等生產條件企業(yè)(優(yōu)、中等地)能夠獲得一個超額利潤。由于租種優(yōu)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的個別生產價格是由該資本家的農業(yè)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因此,租種優(yōu)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的個別生產價格(K)=W=C+V+M。也就是說,土地所有者從租種他的優(yōu)等地的農業(yè)資本家那里獲得的地租是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與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或價值與生產價格的差額。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6頁;《大綱解析》第95頁。
54.列寧說:“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并不消除競爭,而是凌駕于這種競爭之上,與之并存,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磨擦和沖突。”壟斷并不能消滅競爭,其原因在于:
A.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仍然是生產社會化
B.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
C.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私有制經濟
D.不存在“絕對的集中”和“純粹的壟斷”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不能消除競爭的原因。
壟斷不能消除競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競爭產生的客觀經濟條件,競爭又推動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所以,只要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仍然存在,競爭就不可避免。第二,壟斷組織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產部門和企業(yè)。在壟斷組織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還存在著大量非壟斷的企業(yè)。在非壟斷企業(yè)之間,以及非壟斷企業(yè)和壟斷企業(yè)之間勢必會展開激烈的競爭。第三,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也始終存在。壟斷組織在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后,為了擴大統(tǒng)治范圍,它們之間進行著劇烈的競爭。由于各壟斷組織的發(fā)展總是不平衡的,它們的實力對比經常發(fā)生變化,因而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始終存在。競爭是與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相聯(lián)系的,資本主義壟斷不可能是絕對的集中或純粹的壟斷,因而競爭便不可避免。競爭與生產社會化沒有必然聯(lián)系,A選項不選。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8頁。
55.壟斷是生產集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般和基本的規(guī)律”。生產集中指社會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日益集中到少數(shù)大的企業(yè),使它們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份額日益增大。它:
A.包括行業(yè)范圍內的集中和全社會范圍內的跨部門集中
B.是私人壟斷形成的物質基礎
C.是生產力發(fā)展和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
D.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的重要表現(xiàn)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生產集中。
壟斷是從生產集中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趨勢。這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會不斷涌現(xiàn)出各種大型的高效率的機器設備。這既為大生產提供了可能,也對大生產提出了要求。因為這些技術裝備只有在大企業(yè)中才能加以推廣和利用。另一方面,除追逐利潤外,自由競爭也在迫使資本家不斷地擴大生產規(guī)模,獲得規(guī)模效益,以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竟爭的一般趨勢總是大企業(yè)戰(zhàn)勝小企業(yè),大資本吞食或控制小資本。同此伴隨著生產擴大而來的必然是生產日益集中于少數(shù)大企業(yè)。資本主義生產擴大的過程中,同時也就是生產不斷集中的過程。當生產和資本集中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
生產集中指社會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日益集中到少數(shù)大的企業(yè),使它們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份額日益增大。生產集中有行業(yè)范圍內的集中和全社會范圍內的跨部門集中兩種形式。生產集中是生產力發(fā)展和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的重要表現(xiàn),是私人壟斷形成的物質基礎。壟斷是生產集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般和基本的規(guī)律”。所謂壟斷,是指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一個大企業(yè)和少數(shù)幾個大企業(yè)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聯(lián)合起來對某個和若干個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市場實行獨占或控制。壟斷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一,在生產領域,壟斷表現(xiàn)為對絕大部分生產要素和產品的排他性占有,形成進入壁壘。第二,在流通領域,壟斷表現(xiàn)為控制市場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并控制價格。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56.壟斷利潤是指壟斷資本家憑借它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取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它的來源包括:
A.壟斷企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以及通過國家的再分配手段獲得的收益
B.通過壟斷低價購買非壟斷企業(yè)和小生產者的產品,掠奪它們的部分剩余價值和價值
C.通過對外擴張、資本輸出、不等價交換等形式獲得的海外利潤
D.通過壟斷高價出售自己的產品,侵占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的一部分收入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利潤的來源。
壟斷利潤只能來源于工人和勞動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具體說來,壟斷利潤的來源不外兩個方面:一是壟斷企業(yè)內部職工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這是壟斷利潤的基本來源;另一個是存在于企業(yè)外部但通過價格等機制轉移到壟斷企業(yè)中的價值或剩余價值,企業(yè)外部包括國內和同外。這種來源包括:第一,工人和勞動群眾的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價值通過購買消費品時的壟斷高價轉化為壟斷利潤;第二,非壟斷企業(yè)的一部分價值或剩余價值通過購買生產資料時的壟斷高價轉化為壟斷利潤;第三,小企業(yè)和小生產者的一部分價值或剩余價值通過出售原材料時的壟斷低價轉化為壟斷利潤;第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部分價值和剩余價值,通過資產階級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轉化為壟斷利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0頁;《大綱解析》第98頁。
57.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壟斷價格是壟斷資本家獲取壟斷利潤的主要手段,它:
A.使價值規(guī)律進一步改變了表現(xiàn)形式
B.要考慮到生產價格和供求的影響
C.包括按低于生產價格出售商品的壟斷低價和按高于生產價格購進商品的壟斷高價
D.包括按高于生產價格出售商品的壟斷高價和按低于生產價格購進商品的壟斷低價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壟斷階段壟斷價格的形成。
壟斷價格是指壟斷組織憑借自己對生產和市場的壟斷地位而制定的為保證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壟斷價格由生產成本和壟斷利潤兩部分構成,它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兩種形式。壟斷高價是指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時所規(guī)定的大大高于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的價格;壟斷低價是指壟斷組織在購買商品時所規(guī)定的低于這些商品生產價格的價格。壟斷價格既然是獲取壟斷利潤的基本工具,因而也可以說,壟斷價格就是能夠帶來壟斷利潤的產品價格。以壟斷高價為例,它包括三個構成邵分:一是成本價格;二是平均利潤;三是壟斷利潤。
壟斷價格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壟斷價格是一種高價格(指壟斷高價)。壟斷部門產品的售賣價格通常高于該產品在假定沒有壟斷勢力條件下可能形成的生產價格。(2)壟斷價格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壟斷價格的變動相對不頻繁,它們在同期波動中的幅度也相對較小。(3)壟斷價格具有只上漲不下跌的趨勢。壟斷價格的這些特征必然對資本主義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壟斷價格的確定并不是任意的,它在客觀上受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一般條件的限制。(1)壟斷價格受到對商品需求的制約。(2)壟斷價格還受到商品供給的限制。(3)壟斷價格還要受到商品成本的限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0頁;《大綱解析》第98頁。
58.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并不否定價值規(guī)律,壟斷價格的形成只是使價值規(guī)律改變了表現(xiàn)形式。因為:
A.壟斷價格不能完全脫離商品的價值
B.按壟斷低價的買賣行為,仍然是等價交換
C.從整個社會看,商品價格總額和商品價值總額是一致的
D.壟斷高價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壟斷高價的商品上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資本主義壟斷階段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
壟斷價格的形成,并沒有否定價值規(guī)律。第一,壟斷價格的規(guī)定不能完全脫離商品的價值,價值仍是壟斷價格的基礎。壟斷企業(yè)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商品的價格,壟斷價格在不同程度上總要受到市場競爭和供求關系的制約。第二,壟斷價格沒有也不可能增減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從全社會來看,商品的價格總額和價值總額仍是一致的,整個社會的商品價值依然只由生產它們的社會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第三,壟斷價格的制定和變化,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變化。第四,通過壟斷價格實現(xiàn)的壟斷利潤,其來源仍然是雇傭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和其他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價值。因而,壟斷價格的形成并沒有否定價值規(guī)律,只是使價值規(guī)律改變了表現(xiàn)形式,即現(xiàn)在是通過壟斷價格發(fā)生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0頁;《大綱解析》第98頁。
59.銀行壟斷形成后,銀行的作用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使銀行和工業(yè)之間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進而形成了工業(yè)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的融合,即金融寡頭。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途徑主要有:
A.經濟上通過“參與制”
B.政治上通過“個人聯(lián)合”
C.生產上通過“企業(yè)聯(lián)合”
D.經營上通過“協(xié)議制”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途徑。
金融寡頭是帝國主義的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金融寡頭在經濟上,主要是通過“參與制”來實現(xiàn)的。“參與制”是指金融寡頭通過掌握股票控制額的辦法來層層控制企業(yè)的制度。并進而控制著整個國民經濟。他們還進一步通過同政府進行“個人聯(lián)合”,即由金融寡頭或其代理人擔任政府要職,或把卸任的軍政官員聘請到企業(yè)擔任要職,從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使資產階級政府成為其實行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7頁。
60.美國第32屆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3-1939年期間,為應付和緩解1929-1933年大危機,政府在金融、工業(yè)、農業(yè)、公共工程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預經濟的措施。“新政”的實施,把美國經濟從幾乎崩潰中挽救過來。這段歷史說明: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客觀結果
B.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各種矛盾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能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國家經濟生活的調節(ji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客觀結果。這是因為: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客觀上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加強對經濟活動的調節(jié)和干預,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其次,生產迅速發(fā)展與市場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加深,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爆發(fā),資本家單靠自己的力量已無力克服,要求國家采取反危機措施。
再次,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而發(fā)生的勞資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單靠個別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也是無法解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緩和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盡管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之適應于生產社會化和科技革命發(fā)展的需要。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各種矛盾,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而發(fā)生的勞資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單靠個別資本家或資本家集團也是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從壟斷資產階級的整個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fā),采取各種調節(jié)政策和措施,以緩解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提供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2頁;《大綱解析》第99頁。
6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壟斷資本發(fā)展的新現(xiàn)象有:
A.生產集中發(fā)展到跨部門集中
B.相當數(shù)量的大型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合與兼并加劇
C.私人壟斷加速向國家壟斷的轉變
D.跨國公司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壟斷資本發(fā)展的新現(xiàn)象。
二戰(zhàn)以后,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廣泛而深刻的兼并浪潮,其特點為:①被兼并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被兼并或合并的企業(yè)中,除中小企業(yè)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大企業(yè);②兼并的形式發(fā)生變化,從橫向和縱向兼并為主,變?yōu)橐曰旌霞娌橹鳎瑥亩股a集中發(fā)展到跨部門集中,為巨型企業(yè)的增長和壟斷組織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提供了條件;③壟斷程度有提高的趨勢,又表現(xiàn)在壟斷組織的經營向多樣化和綜合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許多混合聯(lián)合公司;旌下(lián)合公司是戰(zhàn)后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選項A指的兼并方式的新現(xiàn)象;選項B指的兼并對象的新現(xiàn)象,都是二次大戰(zhàn)后生產集中的新發(fā)展。選項C指的戰(zhàn)后私人壟斷加速向國家壟斷轉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成為戰(zhàn)后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選項D指壟斷組織經營方式的新變化,由個單部門經營向多樣化綜合化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跨部門的多樣化經營的混合聯(lián)合公司,成為戰(zhàn)后私人壟斷的主要組織形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1頁;《大綱解析》第99頁。
62.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這是因為:
A.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
B.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
C.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D.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
列寧根據(jù)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把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概括為:
第一,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tǒng)治。第三,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第四,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第五,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列寧概括的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其表現(xiàn)形式有了很大變化,例如,壟斷組織的規(guī)模、金融資本統(tǒng)治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跨國公司、跨國銀行和國際財團取得了對世界經濟的支配地位,資本的國際流動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國外直接投資、金融資本國際流動的規(guī)?涨霸龃,國家出面的國際壟斷調節(jié)活動頻繁,經濟走向區(qū)域化、全球化,舊殖民主義瓦解后新殖民主義的出現(xiàn),國際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加劇等。這些新情況的出現(xiàn),大都是列寧概括的基本經濟特征的擴大和發(fā)展,有的是改變了表現(xiàn)形式,有的是帝國主義經濟實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而列寧揭示的壟斷是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實質,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最深厚的基礎,壟斷統(tǒng)治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和其他固有矛盾進一步發(fā)展,這些基本理論和觀點,仍然是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指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63.私人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相結合,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其原因有:
A.國內外市場競爭激化與壟斷經濟加強的結果
B.反映了生產社會化進一步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C.能允許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體形式的變化
D.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矛盾發(fā)展的結果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在私人壟斷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矛盾發(fā)展的結果。隨著私人壟斷資本的發(fā)展,生產社會化、資本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而生產和社會財富卻更加集中到少數(shù)大壟斷資本家手中。同時,國內外市場競爭激化與壟斷經濟加強,使資本主義在其新的發(fā)展過程中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僅已經無法繼續(xù)固守19世紀自由競爭的做法,而且單靠私人壟斷的力量也無法克服和緩解諸多矛盾。所以,當私人壟斷資本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要求時,資產階級國家便不得不出面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一定的干預和調節(jié)。于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就發(fā)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反映了生產社會化進一步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廣泛應用,引起了新興產業(yè)和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引起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面對這些變化,私人壟斷資本已無法與之相適應,例如,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是私人壟斷資本無法滿足的,大規(guī)模公共設施建設是私人壟斷資本不愿承擔的,基礎性、前瞻性的科學研究項目是私人壟斷資本不愿涉足的,緩解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引起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也是私人壟斷資本無能為力的。因此,就需要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和調節(jié),駕馭日益發(fā)展的社會化大生產,保證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正常進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1頁;《大綱解析》第99頁。
6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國家跨國公司迅速發(fā)展是由于:
A.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巨大發(fā)展
B.國內外市場競爭以及爭取國際壟斷地位的需要
C.資本輸出和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需要
D.現(xiàn)代化交通和通訊設施的發(fā)展,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65.跨國公司是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從事跨國界的生產、銷售和其他業(yè)務活動的國際性的壟斷企業(yè)。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
A.從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來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
B.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C.跨國公司的剝削程度大大高于非跨國公司
D.以公司的整體長遠利潤而不是以某一子公司的暫時局部利益為決策依據(jù)
[命題說明]這兩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跨國公司的發(fā)展。
跨國公司,是指以一國的總公司為基地,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從事跨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企業(yè),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壟斷的主要形式。早期的跨國公司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無論是其規(guī)模還是活動范圍,都獲得了飛速的發(fā)展。
戰(zhàn)后跨國公司迅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跨國公司是符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第二,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巨大發(fā)展,生產專業(yè)化和分工協(xié)作,要求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第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就地生產和銷售,可以繞過關稅壁壘,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開辟和占領更多的市場;第四,舊殖民體系的瓦解,迫使壟斷企業(yè)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對外擴張和掠奪,而跨國公司為當代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和掠奪的新方式——資本輸出提供了方便;第五,現(xiàn)代化交通和通訊設施的發(fā)展,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跨國公司獲得了飛速發(fā)展,已成為當代國際范圍內生產和資本運動的主要組織形式,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大型的跨國經營的公司不僅可以加深國際分工,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作出生產要素的最優(yōu)結合,使生產更接近原材料、能源和銷售市場,可以利用工資的國民差異在低工資國家安排勞動密集型產品或零件的生產,可以增加出口,可以轉嫁風險等,從而更有利于資本的增值。戰(zhàn)后跨國公司的迅速發(fā)展,他們在國際生產、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領域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成為國際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因此,第64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第65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7頁。
66.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標志著資本社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進一步調整。表現(xiàn)在:
A.資本占有形式從股份資本向壟斷資本發(fā)展
B.企業(yè)經營方式從一般股份公司經營向壟斷集團經營發(fā)展
C.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也從獲取平均利潤轉為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D.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競爭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主要標志和基本經濟現(xiàn)象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標志著資本社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fā)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過渡到現(xiàn)代市場經濟。在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資本運行的規(guī)律、機制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資本的統(tǒng)治有了新的特點。在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僅推動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且也以資本主義國家與壟斷資本結合的程度、范圍和方式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性根源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壟斷取代自由競爭,標志著資本社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進一步調整。表現(xiàn)在:第一,資本占有形式從股份資本向壟斷資本發(fā)展;第二,企業(yè)經營方式從一般股份公司經營向壟斷集團經營發(fā)展;第三,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也從獲取平均利潤轉為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競爭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主要標志和基本經濟現(xiàn)象。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8頁;《大綱解析》第96頁。
67.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其明顯表現(xiàn)有:
A.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B.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C.國際金融交易的總額大大超過了國際貿易的總額
D.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投資格局多元化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
經濟全球化是國家、民族經濟關系跨越自身疆界的顯著變化,是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高度發(fā)展的產物,是經濟生活國際化的一個新階段?萍几锩鼛恿松a力的發(fā)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深了各國經濟的國際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導致了地區(qū)經濟集團的建立和壯大,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fā)展的主要體現(xiàn)。第一,貿易自由化進程大大加快,國際貿易日益成為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環(huán)節(jié)和各國經濟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全球的貿易規(guī)則日趨統(tǒng)一。第二,國際投資增長,帶來了資本的國際化。第三,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第四,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交易大大超過全世界生產和商品的交易。國際金融作為世界經濟運行的核心,其全球化的程度日趨加深。第五,以科技為先導的生產國際化不斷加強,區(qū)域集團化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29頁;《大綱解析》第97頁。
68.當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技術,在一定時期內仍能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有:
A.壟斷的統(tǒng)治并沒有消除競爭
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
C.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不等價交換
D.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當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技術發(fā)展的原因。
壟斷階段,生產和技術能迅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生產力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第二,追逐高額壟斷利潤的驅動和國內外競爭的壓力;第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空間,第四,向外擴張掠奪,爭奪軍事優(yōu)勢的斗爭,客觀上也會刺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題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1頁;《大綱解析》第99頁。
69.馬克思說:“資本正是以此自覺不自覺的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產形式創(chuàng)造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A.為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
B.為社會主義準備精神文化條件
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
D.為社會主義管理社會經濟、發(fā)展生產力提供了組織形式和可借鑒的經驗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準備條件。
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社會化的全面發(fā)展,使管理過程和管理機構也日益社會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用資本的社會化來適應和推動生產社會化,個別資本股份化、私人資本國家化、民族資本國際化,表明把資本變?yōu)樯鐣胸敭a的物質條件日趨成就,而無產階級力量隨著生產社會化發(fā)展而不斷壯大和提高,則為制度的變革準備了社會力量。而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必須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以后才能進行建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不具有社會主義因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2頁;《大綱解析》第100頁。
70.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這是因為:
A.資本主義已經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的統(tǒng)治經驗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有調整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生產力繼續(xù)發(fā)展
C.落后國家首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物質技術基礎上超過資本主義需要相當長時期
D.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勝利,面對國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可能出現(xiàn)倒退和反復
[命題說明]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
生產力的發(fā)展,科技革命的影響,使社會財富極大增長,資產階級獲得了緩和矛盾的物質條件。生產力的社會化,迫使資產階級在不觸動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做局部調整,這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會允許生產力的發(fā)展。落后國家首先走上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增加了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社會主義國家要和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時時面臨各種威脅,還有可能倒退和反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33頁;《大綱解析》第101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