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018-05-20 相關院校: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文藝學研究生導師朱國華介紹如下:
朱國華,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系
電子郵箱:ghzhu@zhwx.ecnu.edu.cn
通訊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學術成果
朱國華著作目錄選
Zhuguohua’s Bibliography(Selected Publications)
專著(均以中文出版)
Books Authored(all published in Chinese):
1‚《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年。
Literature and Power: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egitimacy of Literature
2‚《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The Cultural Logic of Power
論文(均以中文出版)
Papers Authored(all published in Chinese):
1‚《大眾媒介時代藝術批評的困境:以“白韓之爭”為例》‚《藝術百家》‚2007年第3期。
The dilemma of Artistic Criticism in the Mass Media Age.
2‚《對祛魅理論的祛魅解讀: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研究策略》‚《西北師大學報》‚2007年3期。
On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Bourdieu’s Sociological Poetics.
3‚《民族文化認同與經(jīng)典的再發(fā)明》‚《云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invention of Canon.
4‚《祛魅、解構與大眾文化的自主性》‚《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Disenchantment‚ deconstruction‚ and the Autonomy of Popular Culture.
5‚《顛倒的經(jīng)濟世界:文學場的結(jié)構》‚《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The Economic World Reverse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6‚《純粹語言、經(jīng)驗、理念與彌賽亞時間》‚《華東師大學報》‚2006年第5期。
Pure Language‚ Experience‚ Idea and Messiah Time: On Some Motifs in Benjamin.
7‚《學術語言的幾個層次:兼論晦澀》‚《福建論壇》‚2006年第10期。
Several Levels of Academic Language.
8‚《教育體制、合法語言與社會再生產(chǎn)》‚《人文藝術》‚第7輯。
The Educational System‚ Legitimate Language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9‚《文學經(jīng)典化的可能性》‚《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
Possibilities of the Canonization of Literature.
10‚《諷喻詩學的辯證結(jié)構》‚《上海文化》‚2006年第1期。
The Dialectic Structure of Allegorical Poetics.
11‚《靈氛理論的諷喻結(jié)構》‚《藝術百家》‚2006年第1期。
The Allegorical Structure of Aura.
12‚《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
Pierre Bourdieu in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13‚《現(xiàn)代性視域:一個概念梳理》‚《實現(xiàn):綜合藝術評論》‚2005年‚第4期;
Modernity: A concise Delineation of the Concept.
14‚《非同一性與模仿:阿多諾的美學邏輯》‚《福建論壇》‚2005年‚第8期。
Non-identity and Mimesis: On Adorno’s Aesthetic Logic.
15‚《文學場的歷史發(fā)生與文學現(xiàn)代性》‚《河北學刊》‚2005年‚第4期。
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Literary Field and Literary Modernity.
16‚《審美現(xiàn)代性與中國語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Chinese Context.
17‚《徘徊于藝術神學與文學政治學之間》‚香港《實現(xiàn):綜合藝術評論》‚2004年‚第3期。
Lingering between Theology of Art and Literary Politics.
18‚《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掙扎者》‚《文景》‚2004年11-12合期。
Benjamin: The Struggler towards the Disappearance of Aura.
19‚ 《關于身體寫作的詰問》‚《文藝爭鳴》‚2004年第5期;
Questioning the Body Writing.
20‚《經(jīng)濟資本與文學:文學場的符號斗爭》‚《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
Economic Capital and Literature: The Symbolic Struggle in the Literary Field.
21‚《皮埃爾·布迪厄:〈中等品味的趣味〉》‚《中國學術》‚2004年1期。
Pierre Bourdieu: A Middle-brow Taste.
22‚《藝術博物館:虛假的文化承諾》‚《民族藝術》‚2004年第3期。
Art Museum: Fake Cultural Promise.
23‚《藝術編碼的社會條件》‚《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
Social Condition of Art Encode.
24‚《符號暴力與性別統(tǒng)治》‚《社會理論論叢》‚第二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Symbolic Violence and Gender Domination.
25‚《合法趣味、美學性情與階級區(qū)隔》‚《讀書》‚2004年第7期。
Legitimate Taste‚ Aesthetic Disposition and Class Distinction.
26‚《社會空間與社會階級:布迪厄階級理論評析》‚《江海學刊》‚2004年第2期。
Social Space and Social Class: On Bourdieu´s Theory of Class.
27‚《場域與實踐: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Field and Practice: On Bourdieu´s Main Conceptual Tools.
28‚《習性與資本: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Habitus and Capital: On Bourdieu´s Main Conceptual Tools
29‚《知識分子場:布迪厄?qū)χR分子的祛魅》‚《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The Intellectual Field: The Disenchantment of Intellectual Made by Bourdieu.
30‚《陌生人:布迪厄?qū)W術性情的發(fā)生》‚《河北學刊》‚2004年第1期。
Strangers: The Genesis of Bourdieu´s Scholar Habitus.
31‚《繼承與斷裂:布迪厄的哲學思想淵源》‚《現(xiàn)代哲學》‚2003年第4期。
Inherit and Rapture: The Origins of Bourdieu´s Philosophy.
32‚《中國人也在詩意地棲居嗎》‚《文藝爭鳴》‚2003年第6期。
Can Chinese People Live Poetically?
33‚《古典時代的政治資本與文學》‚《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Political Capital and Literature in the Classic Age.
34‚《文學場的邏輯》‚《文化研究》‚2003年‚第4輯。
The Logic of the Literary Field.
35‚《大眾媒介時代的文學權力》‚《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The Literary Power in the Age of Mass Media.
36‚《反思社會學研究》‚《國外社會科學前沿》‚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Reflection on Reflexive Sociology.
37‚《電影:文學的終結(jié)者?》‚2003年‚《文學評論》‚第2期。
Film as the Terminator of Literature.
38‚《口傳時代的文學權力》‚《求是學刊》‚2003年第1期。
The Literary Power of in the Early Society.
38‚《學術爭鳴何以可能?》‚2002年‚《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
How is the Academic Debate Possible?
39‚《學術合法性是如何可能的?》‚2002年‚《學術界》‚第4期。
How is the Academic Legitimacy Possible?
40‚《大眾文學的系譜》‚《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
The Genealogy of Popular Literature.
41.《文學與符號權力:對中唐古文運動的另一種解讀》‚《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Literature and Symbolic Power: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Neo-Classic Movement in Mid-Tang Dynasty.
42‚《文學權力:文化資本》‚《求是學刊》‚2001年第4期。
The Literary Power and Cultural Capital.
43‚《通向文學史的多元路徑》‚《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The Plural Approaches to the Literary History.
44‚《印刷時代的文學權力》‚《晉陽學刊》‚2001年第4期。
The Literary Power in the Age of Printing.
45‚《文學權力:一個社會學的闡釋》‚《莽原》‚2001年第1期。
The Literary Power: An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46‚《王安石小人化過程之推考》‚《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Wang Anshi´s Rascalization.
47‚《從權力的邏輯看: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導言》‚《江海學刊》‚2000年第4期。
Looking from the Logic of Power: An Critical Introduction of Literary Legitimacy.
48‚《子貢與孔子》‚《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Zi Gong and Confucius.
49‚《選擇嚴冬:對魯迅虛無主義的一種解讀》‚《文藝爭鳴》‚2000年第4期。
Choosing Winter: An Interpretation Of Lu Xun´s Nihilism.
50‚《白樓人:被統(tǒng)治的統(tǒng)治者?》‚《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6期。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of the White Chamber: The Ruler of the Ruled?
52‚《藝術終結(jié)之后的藝術可能》‚《文藝爭鳴》‚1999年第4期。
The Possibility of Art after the End of Art.
53‚《蒙著紅布的吶喊:接近崔健》‚《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A Scream Covered by Red Cloth: Approaching Cui Jian.
54‚《蔡邕的悲劇》‚《讀書》‚1998年第4期。
Cai Ye´s Tragedy.
55‚《略論通俗文學的批評策略》‚《文藝研究》‚1997年第6期.
On Critical Stratege of Popular Culture.
56‚《關于金庸研究的一點思考》‚《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
A Discussion of the Jin Yong Study.
57‚《林語堂幽默觀新探》‚《海外華文文學研究》‚1996年第3期.
On Lin Yutang´s View of Humor.
58‚《略論對問體》‚《東南大學社會科學論壇》‚1996年第1期。
On the Ask and Answer Fu.
59‚《文學批評參照系之再思考》‚《江海學刊》‚1996年第6期。
Rethinking the Criterions of Literary Criticism.
60‚《雅俗文學的概念區(qū)分》‚《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4期
A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Popular and Elite Literatures.
61‚《潤筆考論》‚《東南文化》‚1996年第4期。
On the Author´s Remuneration.
62‚《試論中國古典文學女追男現(xiàn)象》‚《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On the Phenomenon about Female-Chasing-Male in 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63‚《文藝學:另一種可能的思路》‚《藝術學研究》‚1995年第1期。
Literary Theory: Another Possoble Approach.
64‚《別一種媚俗:〈文化苦旅〉論》‚《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2期
Another Kitsch: On "Bitter Cultural Trip".
65‚《論學院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當代青年研究》‚1990年第1期。
On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Academic Culture.
66‚《試比較張承志和艾特瑪特夫的美學追求》‚《批評家》‚1986年第2期
A Study on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Pursues of Zhang CHengzhi and Aitmatov.
譯文
Translation:
1‚布迪厄:《海德格爾的政治存在論》‚上海學林出版社‚待出版。
Pierre Bourdieu‚ ‘The Political Ontology of Martin Heidegger’(forthcoming)
2‚《形式》‚載《西方大觀念》‚華夏出版社‚待出版。
‘Form’‚ The Great Ideas(forthcoming)
3‚華康德:《實地運用布迪厄》‚《文化研究》‚2003年‚第4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Loic Wacquant‚ ‘Taking Bourdieu into the Field’
4‚布迪厄:《攝影的社會定義》‚《視覺文化研究讀本》‚2003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Pierre Bourdieu‚ ‘The Social Definition of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5‚布迪厄:《純粹美學的社會條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
Bourdieu‚ ‘Introduction’‚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6‚羅戈沃特:《視覺文化研究》‚《文化研究》‚2002年‚第三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Irit Rogoff‚‘Studying Visual Culture’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wǎng)打盡
網(wǎng)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