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7-27 相關院校:蘭州大學
周又和,男,教授,生于1957年5月,湖北漢川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固體力學、工程力學兩專業(yè)的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固體力學博士點負責人與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負責人,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教育部西部災害與環(huán)境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蘭州大學工程與科學高性能計算中心主任。兼任甘肅省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學術期刊“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CMC)”、 “Global Journal of Physics Express”和“IS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編委,國內學術期刊《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振動工程學報》、《計算力學學報》、《力學與實踐》、《應用力學學報》和《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以及科學出版社“非線性動力學”叢書編委,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理性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計算力學專業(yè)委員會特邀委員,蘭州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自然科學學術分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力學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春暉計劃”蘭州大學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觀測站副站長等。
周又和教授于1977年恢復高考后首批考入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學習,1982年1月本科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2年1月和1984年12月在華中工學院力學系分別獲學士與碩士學位,1986年1月任講師。1987年9月來蘭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12月在蘭州大學獲固體力學專業(yè)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留蘭州大學力學系任教至今。1992年任副教授,1996年任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其間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在美國肯塔基大學與智能結構領域的知名學者H.S. Tzou教授從事合作研究;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作為外國研究員在日本東京大學核工程研究實驗室與該室主任教授、日本應用電磁材料與力學學會會長、國際應用電磁學與力學雜志主編、國際電磁固體力學知名學者Kenzo Miya教授在電磁固體力學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取得了具有實質性進展的創(chuàng)新成果,促成日本應用電磁材料與力學學會向蘭州大學捐資 400萬日元的研究生獎勵基金。1998年 6-12月和2002年3-5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與Q. Jiang教授合作從事壓電體表面聲波信息器件的力-電耦合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有:板殼非線性固體力學及應用,電磁固體力學,電磁懸浮與超導體力學,智能結構及動力控制,風沙運動力學機理等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在國內率先開拓了電磁固體力學、超導與常導懸浮的力學機理等涉及現代高科技電磁裝置的安全設計與功能設計的前沿課題,取得了具實質性進展的創(chuàng)新成果。如針對鐵磁結構(體)的磁彈性力學問題,建立了能同時描述兩類典型鐵磁彈性實驗現象的統(tǒng)一廣義變分原理與理論模型,定性和定量揭示了傾斜磁場中鐵磁板磁彈性彎曲失穩(wěn)的實驗現象,糾正了文獻中關于此問題為磁彈性屈曲失穩(wěn)的不合理結果,并定量給出了其傾斜角對失穩(wěn)臨界磁場影響的敏感程度這一直接與結構安全設計相關的重要現象;針對現有模型不能描述位于面內磁場內低磁極化鐵磁板的振動固有頻率上升的實驗現象,首次建立了能描述其實驗特征的理論模型,由此發(fā)現并解決了已有各模型的局限性;成功地將最新數學工具——小波分析方法用于梁板結構分析中,建立的高精度改進小波分析方法解決了在邊界處的跳躍問題,由此拓展所建立的Laplace數值逆變換方法被國外學者在動力學研究中得到大篇幅引用與應用,定量結果表明這一方法具有“計算量少,精度高(即可達千分之一)”的優(yōu)點;建立了壓電智能結構動力控制的小波理論模式,實現了結構變形的實時變形,給出了非均勻和幾何非線性情形的主動和阻尼控制的定量結果;在超導結構的電磁彈性彎曲、失穩(wěn)和動力特性分析上,建立了能模擬高溫超導懸浮實驗現象的理論模型途徑與數值方法,有效地弄清了其懸浮體振動中心偏移的產生條件及物理機制;針對超導塊材的斷裂特性,建立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裂紋前端超導電流的奇異性特性與應力強度因子特性;針對高溫超導懸浮力特性開展了實驗測量研究,獲得了其電磁力隨不同外界條件變化的特征,等等。其研究成果受到電磁固體力學的二位開創(chuàng)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系的Y.H. Pao教授和F.C. Moon教授的高度贊譽。進入新世紀后,又結合我國重大風沙環(huán)境研究課題開展其力學運動的機理研究,在實驗與理論分析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
截止目前,周又和教授已主持各類基金20余項,曾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A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B(yǎng)類)、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發(fā)展規(guī)劃前期預研項目、科技部重點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新世紀長江學者創(chuàng)新團隊研究項目和國防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等。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與面上項目各1項。已在Phys. Rev. B、Phys. Rev. E、Phys. C、J. Applied Physics、Phys. Lett. A.、J. Geophys. Research、IEEE Appl. Superconductivity、Int. J. Solids and Struct.、Int. J. Non-Linear Mech.、Int. J. Eng. Sci.、《中國科學》和《力學學報》等權威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國內外學術會議上表學術論文32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40余篇)、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電磁固體結構力學》學術專著一部,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包括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舉辦的大會和專題討論會等高級別的權威學術會議)。2000年以前已有三項科研項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的“電磁結構非線性力學”研究項目于2005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自然科學一等獎,參與的研究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防治”獲2006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于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10);2007年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IEEE Tran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上的研究論文于2008年獲IEEE超導委員會授予最佳貢獻論文獎即Van Duzer Prize(每年度僅授予一篇),研究項目“電磁材料結構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行為的理論研究”于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2)。2000年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200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與中共甘肅省委授予“甘肅省優(yōu)秀專家”稱號,并獲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2002年作為共同主席組織了在甘肅敦煌召開的“第二屆第國際實驗與計算力學學術討論會”,2004年被蘭州大學黨委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2006年被中國科協(xié)授予“西部開發(fā)突出貢獻獎”和中國教科文衛(wèi)體工會授予“全國師德標兵”稱號, 2007年被甘肅省授予高校學校教學名師獎,主講的本科生主干專業(yè)基礎課程《理論力學》于2007年入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主持的“理論與應用力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團隊”于2008年入選為教育部質量工程的教學團隊, 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主持的教學研究項目于2007年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于2010年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周又和教授自1999年主持蘭州大學力學系工作以來(1999年6月-2005年6月任該系系主任,2005年6月至目前任蘭州大學新成立的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促成了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設立(2003年);2005年工程力學博士點和力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被批準設立,2010年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被批準設立;2005年西部災害與環(huán)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教育部批準建設,2008年被批準正式掛牌;2005年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yè)被甘肅省批準為理科科研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2009年入選為教育部質量工程的特色專業(yè);2007年固體力學博士點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與此同時,學院以力學學科為主要力量協(xié)同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一道申報的“蘭州地球物理野外觀測站”于2007年被科技部批準建設,與校內其他學科一道并以他領銜申報的“特種功能材料與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于2008年被批準建設,理論與應用力學本科專業(yè)于2009年入選為教育部質量工程的特色專業(yè),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于2000年獲得批準。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