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zhàn)——藝術碩士385分經(jīng)驗談
查看(1748) 回復(0) |
|
小白楊
|
發(fā)表于 2010-12-06 00:36
樓主
一、開篇
私以為,考廣院是場持久戰(zhàn),對于不愛閱讀的同學來說,看我這篇小文似乎也是。如果你能堅持看完……阿門你能考上。 2010年4月21號上午專業(yè)課面試時,我在備考室對同學說:“我要是考上了,得寫篇文章——論持久戰(zhàn)!毕嘈趴歼^廣院的人都能非常深刻地理解“持久戰(zhàn)”的含義——每年廣院都是最晚結束研招工作的一批學校,包括公布復試分數(shù)線的時間,正式復試的時間,以及公布復試成績與擬錄取結果的時間。于是選擇廣院的我們,飽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與蹂躪,眼瞅著考其他學校的同學一個個塵埃落定,我們還要在等待的煉獄中煎熬。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是我在從得知初試成績到知曉擬錄取結果的過程中的深刻感受。等待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它意味著未知、恐懼、慌亂與不安,而且由于個性中根深蒂固的不自信,基本上所有等待對我來說都是在等待失敗,具體到考研上,就是,等待結果的過程 = 等待被宣判沒考上。所以,可想而知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多么煎熬。 考完研我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里面有一段對死刑犯心理的描寫,深符我意:“最主要、最劇烈的痛苦也許不是身體的創(chuàng)傷,而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再過一小時,再過十分鐘,再過半分鐘,現(xiàn)在,馬上,———靈魂就要飛出軀殼,你再也不是人了,而這是毫無疑問的。最痛苦的不是你的腦袋被鍘刀砍下,而是當你把腦袋放到鍘刀下面,聽見鍘刀從頭上落下來,這四分之一秒鐘才是最可怕不過的!痹谶@里順便幫陀氏做個宣傳,陀氏是蘇聯(lián)作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他的《罪與罰》我非常喜歡,這是天才的杰作,沒有一個作家能像陀氏一樣,將敘述的GC遍布整部小說,我覺得他的知名度遠遠低于他的天才。至于其他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蘇聯(lián)作家,我實在接受無能,初中時我看過許多蘇聯(lián)小說,可能是當時深度不夠,也可能是看的時候年齡太小,總之……諸位可以試試看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你會懂的。 決定考研—搜集信息—確定專業(yè)—報名—復習—初試—等成績—準備復試—復試—等復試成績—等通知書……整個考研過程,充滿了混亂、無助、緊張和痛苦。但是,查詢錄取結果時看到鮮紅的“擬錄取”三個大字,我自言自語:“感謝上帝,這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三個字!痹谶@里順便再幫上帝做個宣傳,我家從我太姥姥到我,四代人都信基督。雖然被唯物論洗禮了二十來年,我還是覺得人心里應該有個信仰,它能從潛意識改變你的思想,有信仰的人總不會太壞,在困境中也會有種莫名的力量支撐。當然如果是為了功利目的選擇某種信仰,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在原始部落是對神靈的崇拜,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國則是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只是中國人的信仰不像西方人那么有聚合力,也不那么明顯。信仰價值體系從最深處決定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力量來源,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注重信仰,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不僅是因為處于社會轉型期,跟我們整個民族沒什么信仰也有一定關系。 坦白說我的考研路跟大多數(shù)人比起來實在稱不上是持久戰(zhàn),因為我只復習了20多天。但我內心深處還是覺得這場考試曠日持久,因為我心理特別脆弱,這是我最大的弱點,復習的20多天與等待結果的4個月對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難熬,這可能是我的極限,如果我真的很早就開始復習,也許堅持不到最后。所以雖然起“論持久戰(zhàn)”這個標題時我有些猶豫,最后還是這樣定下了,我想持久不持久,并不在于物理時間,而在于心理時間,上面說到的死刑犯,他經(jīng)歷的四分之一秒,旁人看來不過一瞬,于他,卻是半個人生。 藝術碩士今年是第一年招生,我想所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備考時都相當迷茫,我很能理解考研人對過來人經(jīng)驗的需要,我當初備考時多么希望有人給我指點迷津呀,那滋味著實不好受。Anyway,雖然有些誠惶誠恐,我還是決定把自己的考研心路歷程寫出來,或許有些謬誤,但也飽含經(jīng)驗之談,倘若你能從我的經(jīng)驗中得到一丁點兒收獲,那么,我也就實現(xiàn)了我的初衷。 zz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