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理學考研大綱新增內(nèi)容復習:競爭心理優(yōu)勢
查看(1494) 回復(0) |
|
smallbs
|
發(fā)表于 2010-08-30 20:30
樓主
從40年代后期開始,社會心理學家對合作與競爭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方式,不同研究者所進行的研究得出一個傾向共同的結論:與合作相比較,在沒有特別引導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優(yōu)先選擇競爭的行為方式。一個典型的生活事例是,早在中世紀時期,英國某些地區(qū)的農(nóng)村曾充許人們在公共草場放牧。結果,人們選擇的方式是盡可能增加自己牲畜的存欄數(shù),使自己得到最大利益。牲畜的大量增加很快使草場失去再生能力,后果是大家都不能得到利益(G.Hardin,1968)。利益的潛在沖突使人們選擇了競爭,而不是合作。我國舟山漁場濫捕導致黃魚資源枯渴;寧夏草原人們?yōu)E挖甘草致使甘草資源嚴重破壞等事件,也是由于同樣的機制造成的。這些事實證明,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之下,更傾向于選擇競爭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合作。甚至競爭的遠景后果顯然不利于大家的利益也是如此。
五六十年代,敏茨(A.Mints,1951)魯斯等人(R.Luce&H.Raiffa,1957)及多依奇等人(M.Deutsch&R.Krauss,1960)進行了一系列經(jīng)典性的實驗研究,也都證明了競爭心理優(yōu)勢的存在。 敏茨的實驗設計非常巧妙。他在一只窄口瓶子里放幾個圓錐體,每個圓錐體有一根細線通到瓶外,瓶口每次只能拉出一只錐體。瓶子的底部,有一個可與水管相連接的細管,可往瓶中通水。實驗讓被試在群體條件下進行。具體操作是:實驗一開始就往瓶口通水,誰在錐體沾濕之前拉出錐體,就將獲得金錢獎勵。誰沒有拉出,則要受到一點小懲罰。由于注水管很細,因此實驗實際上留出了足夠的時間使被試都有成功的機會。如果他們合作按序拉出錐體,則大家都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一開始,被試就爭先恐后試圖先拉出自己的錐體,結果大家的錐體都堵在瓶口,誰也不能通過,致使大家都遭到失敗。 魯斯等人1957年的囚犯兩難實驗,是合作與競爭研究的經(jīng)典工作之一。實驗是根據(jù)假定的囚犯兩難情境提出的。所謂囚犯兩難情境,是研究假設的一種情境。如果有兩個被懷疑協(xié)同犯罪的嫌疑犯面臨認罪和不認罪兩種選擇時,他們會怎樣選擇呢?由于檢查官認為兩人都有罪,但證據(jù)不足。因此,如果兩個人都不認罪,則他們會被確認的確犯了重罪,因而會被判重刑。假如一人認罪,而另一人不認罪,則認罪者將因協(xié)助破案有功而被釋放,不認罪者則被加重判罰。 真正的囚犯面對囚犯兩難情境會如何反應呢?從分析上講,顯然對于兩個囚犯來說,兩人都不認罪是最佳選擇。但是,兩人是分開審問的,不知道對方如何反應。如果對方選擇了認罪,則有被加重判罰的危險。顯然,實際的罪犯會怎樣選擇是難于直接被研究的。為此,研究者提出了類囚犯兩難的實驗設計,使得人們可在以實驗室里研究人們面對這類難題的選擇傾向。 類囚犯難題實驗設計將原來的判斷換成了贏得金錢或得分多少。同樣讓被試成對地參加實驗。問題的情境則與囚犯難題類似(見圖1)。 圖1囚犯難題圖示 圖2的情境中,兩位被試的最佳選擇顯然都是選X。如果一個人想多得一些分數(shù),選擇Y,則就可能出現(xiàn)對方也作同樣的選擇,使雙方非但不能得分,反而失分的情況。實驗的操作同樣是只要求被試自己在實驗中多得分。顯然,兩人都選擇X時最有利于雙方目的的實現(xiàn)。然而,實驗的結果表明,進入實驗情境的被試強烈傾向于競爭。在典型的實驗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合作性策略X。而且,隨著實驗的進行,選擇競爭性策略Y的人數(shù)還不斷增加。人們的競爭心理優(yōu)勢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典型的類囚犯難題情境有一個問題,即難于從人們的選擇上,確認競爭性選擇Y與合作性選擇x哪一個對被試價值更大。因為在不知道對方選擇的情況下,選擇Y是一個保險的選擇,它使人們具有了贏得最大分數(shù)的可能性(如果對方選擇X),也避免了付出最大代價(對方民選擇Y的話,雙方失去較小分數(shù),而不是冒大量失分的危險。選擇x則有這樣危險)。為此,心理學家米納斯等人(J.S.Minas,et al.,1960)設計了一個鼓勵合作,選擇合作策略無論如何也比選擇競爭策略得分更多的情境(見圖2) 圖2典型的類囚犯兩難情境 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對于兩位被試,選擇合作策略X的得分可能性為4或1。而選擇競爭策略Y的得分可能是3或0。顯然選擇合作策略最為有利,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但是,即使在這種情境下,人們也仍然高度傾向于選擇競爭性策略。這種選擇的唯一理由,是雖然十分冒險,但存在著比別人得分更多,因而超過雙方的可能性。實驗后的調(diào)查也正證明了這一點:人們希望戰(zhàn)勝對方。 多依奇等人1960年進行的卡車運輸游戲?qū)嶒灒怯嘘P合作與競爭研究的另一項經(jīng)典性的工作。他們也是請成對的被試參加實驗,讓分別充當模擬的卡車運輸公司經(jīng)營者,按照圖4的路線進行運營。實驗的要求是每一輛卡車從起點出發(fā)后盡快到達終點。如圖4所示,甲乙兩位經(jīng)營者在起點與終點附近都有一段自己的專門線路,但中間需要通過一段兩方共有且能夠單獨控制的單行道。這段道路只能允許一輛車來去行駛。使用這段單行道的唯一辦法,就是雙方交替使用。一方先在自己的線路上等待一會兒,等對方卡車通過后再行駛入。任何時候,只要有車駛入單行道,對方就只能等待。如雙方都駛入,則必須有一方倒回去。研究者各為一方在接近起點的地方設計了控制單行道的電門。如果被試不想讓對方通過,則可以關上大門。使單行道失去通行作用。 圖3鼓勵合作的二分選擇情境 圖4卡車競賽路線圖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只能啟用自己的備用路線。但備用路線顯然遠得多。研究的設計明確告訴被試,即使交替使用單行線,必須有一點等待時間,但走單行道遠比啟用備用路線經(jīng)濟、有效。實驗最后以被試從起點至終點的運營速度記分、分數(shù)越高越好。 這一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雖然實驗沒有要求被試比對方贏更多的分數(shù),被試也可以明顯看出交替使用單行道是為自己贏得最多分數(shù)的方法。但是,一起參加實驗的兩位被試仍然不愿意合作。實驗中被試的典型行為是:雙方都試圖利用單行道捷徑,但互不相讓,結果相遇中途。他們都會在中途堅持一會兒,拒絕倒退。最后,其中一人會先倒退車子,然后關緊自己控制的大門迫使對方也倒退出去。然后雙方都使用備用路線。雖然實驗也會出現(xiàn)偶然的合作情況,但大多數(shù)都是競爭的結果。競爭的心理優(yōu)勢,在這一實驗中又得到了極好的證明。我國研究者(董婉月,1993)的類似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結論。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